企业转型: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时间:2012-2-17 1:57:01 | 信息来源:深圳市贵州商会 | 发布者:admin
文/青岛亨达股份董事长 王吉万
转眼,“十二五”已经进入了第三个年头,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很关键的一年。从国际上来看,次贷危机和美债危机的影响正在向着复杂化、漫长化的方向发展。从国内来看,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已略显疲惫,外贸受阻,投资过热,消费不振,整个经济面临着震荡和调整。
从今年的政府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转方式调结构,让企业创新转型的急迫性显得那么的明显,各个专家学者们对于创新的呼吁声也越来越高,一系列的扶持政策都在向着这方面来倾斜。
穷则思变,国家也是如此,企业更是如此。
从我们企业20多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如果不是一次次的创新转型,就没有现在企业的稳健增长和充满活力的创业氛围。
当然,企业的创新转型不是喊口号喊出来的,而是根据自己的具体发展阶段,具体发展情况,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来完成的。它需要积累,需要契机,需要条件。
在关注南方企业改革时,曾经看过一个案例,叫做用电荒“倒逼”企业转型。说的是宁波的几个制造企业经常遭受用电荒的困惑,如果按照正常的生产时间、生产方式是万万不能完成订单的。怎么办?在这种困境下,他们积极地开动脑筋,想出了一系列的办法,先是把生产的时间进行调整,然后把生产工艺进行创新,接着又把管理模式进行改变,一次又一次的变革终于让企业渡过了难关。凭借着一系列的创新转型,企业的订单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抢了不少对手的订单,终于开始做大做强。
创新转型的基因是激情。
有个广告词说的真好:激情成就梦想。
这就是好比是一企业,如果没有激情,如果没有改革思变的想法,那就只能浑浑噩噩的靠吃等死,再好的企业也会死掉。一些大企业病就是这么产生的。不过看看现在国内外著名的企业、企业家们,无论是海尔、联想,还是微软、IBM,它们都是刺激内部创新,激励企业基业长青的典范。
从国家层面到企业层面,都在呼吁着创新,呼吁着转型。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大势所趋,它不是政府强制推行的任务,而是一种真真正正的企业规律。不过,我要说的是,穿什么样的衣服,买什么样的鞋,只要适合自己的才最重要。对企业而言,要不要转型创新,如何转型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适合企业。
有的企业做的是技术层面的创新转型,有的企业做的是文化层面转型,有的则做的是管理层面的转型,等等不一而足。
2012年,我们自己提出了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统领,实现 “五个转型”——文化建设转型:由“传统文化、现代文化、西方文化协同发展”向“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统领”转型;领导方法转型:由“让员工干”向“带领员工干”转型;管理方法转型:由“管理要求”向“解决需求”转型;执行方法转型:由“目标导向”向“结果导向”转型;经营机制转型:由“目标考核制”向“利润中心制”转型。
这种提法,不是在做秀,而是一种水到渠成趁势而为之的。从2011年开始,我们把传统文化的学习当成是整个公司文化发展的主要支撑点。这一年当中,我们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从公司管理层到整个员工自身,经历了一场大的洗礼。对于员工来说,他们的生活观、价值观更有目标了,责任心更强了,家庭更和睦了;内部的安定,整个公司的发展就更加蒸蒸日上了。
当然,我们提倡的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中心的变革可能放在别的企业会不合适,它们或许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打算。
也许,你是一个小微企业,刚刚草创,没有那么多的精力来做员工的思想工作,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推行企业文化,它需要发展模式,和企业订单。
我要说的是,企业转型,不要削足适履,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