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时代的门户变局
今年年初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报告称,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突破5亿,手机网民规模增长至3.56亿。更为惊人的是智能手机应用的增速,以苹果App Store为例,在发布9个月后,App Store应用下载量达到10亿次, 2011年1月份达到100亿次,截至2012年3月,苹果公司官方宣布App Store下载已经超过250亿次。其中2011年1月,中国iPhone App Store下载量仅占中美两个市场下载总量的18%,到了11月份比重增长至30%,并且有望在2012年超越美国App Store。这些数据的背后是一个已经到来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成长规模和速度超越了我们的想象,以前获得100万用户,美国在线花了9年时间。现在仅仅是Instagram在登陆Google Play应用商店后不到24小时的成绩,这种变化也在深刻影响着门户网站。
新浪、搜狐、网易等传统的互联网门户已经有了十年以上的历史,一直以来门户本身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始终围绕新闻资讯在不断做加法,逐步提供包罗万象的服务内容,力争成为网络世界综合服务的入口,这些门户以一个巨大的体量、大而全的服务一直占据者互联网服务的中心。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门户发生了彻底改变。
全阅读转向速阅读
新闻资讯一直是门户最重要的服务内容,提供最为全面的新闻内容也是门户最大的优势,门户培养了网民的阅读习惯,他们习惯于通过门户了解包罗万象的新闻资讯。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门户的新闻的阅读方式已经从全阅读向速阅读转移。
新闻资讯是一种刚性需求,几乎所有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每天都会关注一些当下新闻。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闻将越来越走向移动终端,势不可挡。而当大家在功能上越来越同质化的时候,内容的质量将决定门户资讯的未来。传统媒体说内容为王,内容为王的说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仍然不过时,对消费者来说依然需要高质量的内容和推荐。
不同的是用户需要在第一时间通过自己的移动终端看到最有价值的信息,新媒体也需要从海量的新闻、社交、网络等等各种各样的平台中选取最有趣的故事最有价值的新闻和图片,即时的推送给用户。这个过程用户对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前用户可以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到门户浏览所有的新闻内容,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需要在随时随地在一个空闲的间隙就能看到最及时的资讯。
移动终端适于个性化、碎片化阅读,移动终端更为有效的利用用户的时间,通过实时在线突发事件的推送,让用户的状态不再是从传统的媒体在一段固定的时间内获取资讯。最为典型的场景是用户在等公交,此时的用户一定是有闲与无聊的。此时此刻,如果有手机,那么用户一定会上移动互联网,发发微博,看看新闻、或者玩玩各种社交小游戏,以应对这种无聊与零碎的时间。同样的场景也可能发生在等地铁、等出租的时间,发生在用户坐车、吃饭、午休等各种短暂的时间。就是在这短暂的几分钟内用户完成了对最新资讯的获取,而最及时的资讯不一定来自门户的编辑,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终端更有利于自媒体产生,用户随时随地会带着这样一台设备,这一台设备更接近新闻现场,传感器、拍照、摄影功能也利于是新闻贡献,每一个人都可以创造内容,每一个用户都可能成为一个自媒体,这也使得快速的个性化阅读成为可能。
门户服务弱耦合
终端特征和用户的潜在需求,决定移动互联网将会发生一些革命性的变化。如果说互联网是以信息为中心,移动互联网则更多以个人为中心;互联网将全世界的PC机连在一起,而移动互联网真正把全世界的人连在一起,在这个时代人即信息。互联网强调内容提供的丰富性,移动互联网强调内容的个性化和精准提供。这就让门户不得不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类型的服务,为同一用户的不同状态和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移动互联网将带来革命性的颠覆,一定要基于手机这个终端去制造内容,或者对内容重新排序,一定要为手机终端用户提供他们喜欢的、个性化的应用服务。如果只是把门户上包罗万象的东西打包照搬到移动终端上是没有意义的。
移动性、随身性、私密性、用户识别性,是移动终端与移动互联网可以深入挖掘并放大的特征。而移动互联网上的业务形态,现在看起来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移动社交,包括微博、社区、博客、邮件、即时通讯……
信息服务:包括新闻、搜索、广告、位置服务……
娱乐:包括手机游戏、音乐、视频……
交易:包括电子商务、移动支付……
每一种业务形态的细分实际上对应的是某一类用户在某段时间的状态和需求。所有这些需求都会细分成一类服务,不管它是以app的形态呈现还是以移动web的方式推出。相对于门户时代的强关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这些服务之间存在更为弱化的联系。一方面:当我们决定把内容发布到一个应用而不是一个移动网站上时,内容中链接的价值大大不如它们在Web网站上的时候。因为一个应用就是一个独立的程序,而不是开放的Web,链接到其他网页上很不方便。链接到另外一种服务虽然是可能的,但这却要求用户切换到另一个应用程序(即移动浏览器),这就中断了用户的体验。另一方面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服务填充的是用户的碎片化时间,用户不再会系统化、有规划的长时间获取不同的服务内容。所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门户提供了数量总多的应用,以满足不同用户不同时间段的需求。
以新浪为例,在App Store上提供了包括掌中新浪、新浪微博、新浪轻博、新浪汽车、新浪财经、公开课等25个不同的应用。这种应用集的服务方式,实际上是将门户传统的服务内容切割、独立,通过不同的服务内容填充用户的碎片化时间。不同服务之间的弱耦合状态也确保了多个入口最大可能的获取用户。
门户生活化
作为比电脑更加个人化的终端,手机几乎知晓用户的一切:在什么地方,经过了哪里,和什么人联系,看什么内容。大量个人信息会在手机中留下痕迹,所汇集的数据几乎能拼凑出一个数字化的用户形象。这决定了移动互联网上的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等应用会与桌面互联网上的对应服务有很大不同,将更加贴近用户、更生活化。新浪微博就是一个非常突出的例子。
2009年开始,以新浪为代表的门户网站陆续推出微博服务,并迅速被广泛应用。截至2012年5月16日,新浪微博注册用户为3.24亿,虽然与去年同期相比,其发展速度明显放缓,但是新浪微博仍旧是当下炙手可热的互联网应用,短短两年已经累积了庞大的用户量。同时,微博的月度浏览时长已超新闻资讯大类服务,凸显媒体特性,成为主流信息资讯平台之一;而微博月度覆盖人数已超社交网络,成为社会化媒体中最重要的组成之一。不可否认微博的确是一款划时代的互联网产品。微博的移动化、轻便化与社交化,支持多终端与裂变式的信息传播方式都极大的改变了用户的行为。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种信息传播方式能超越微博传播信息的速度。微博作为传统门户下提供的一种服务,已经在逐步竞争门户的入口资格。根据iresearch的调查显示,2011年中国网民单日上网终点网站,微博已经占据第七位。
相比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行业更关注人本身,由此延展出来的社区概念也呈现蓬勃发展趋势,未来将会有更多用户通过移动终端产生更为生活化的人际关联,门户提供更为生活化的服务是一种趋势更是一种必须(沈禄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