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罗辑思维》学什么
《逻辑思维》的火爆毋庸置疑,据统计,《罗辑思维》这个节目在优酷上累积播放1亿次,铁杆粉丝200余万,《罗辑思维》节目本身甚至被估值1亿元。可以说,《逻辑思维》是目前最成功的自媒体之一!
作为《逻辑思维》的铁杆粉丝,同时也作为一名人才发展领域的思考者和实践者,我们能从《逻辑思维》这款现象级的产品中学到哪些东西呢?一些思考,希望能让我们的人才发展做得更有互联网思维,也更富创新精神。
思考一:需求
现代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成功焦虑症,表现之一就是想读书但没时间读书或耐不下性子读书,但又都怕落后于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这种大背景下,快餐式的学习就成了一种顺理成章的选择。
在我看来,《逻辑思维》很好地抓住了这波粉丝的心里需求,通过知识性节目——这杆听上去很理直气壮的大旗,为自己树立了“爱学习”、“上进”的形象。看美剧是消磨时间,看《逻辑思维》看是学习新知识。你看看,底气多足。
《逻辑思维》还有一个很高明的地方,就是为读者推荐了很多很好的图书。这为很多有挑选恐惧症的粉丝提供了非常高质量的建议,同时也不断强化了自己专业权威的地位。
思考二:内容
逻辑思维标榜自己“有种、有趣、有料”,作为一个铁杆粉,我认为真的是名至实归。能把一把深刻的书,浓缩到一个很短的时间里,并用轻松娱乐化的语言呈现出来,这说明节目制片人确实非常有深度。过硬的内容品质,是所有节目的生命力,绝对是硬实力。
快餐式的消息、观点充斥了我们的耳朵,现代人又开始怀念深度的、有内涵的东西。但同时,人们又没有太多时间去听长篇大论,这就是现在做内容的挑战之处。大道至简、大智若愚,从信息中提炼出有价值的观点,从观点中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这就是内容挖掘的魅力。
思考三:形式
从《壹周立波秀》到《晓说》,再到《逻辑思维》,脱口秀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的追捧。区别于政论节目的中规中矩,脱口秀本身就带有娱乐化、轻松的元素在里面,好像朋友间聊天侃大山一样,嬉笑怒骂,谈笑间灰飞湮灭,让讲的人轻松,听的人也没压力。
再说逻辑思维每天早上60秒的微信语音,也与一大推每天推文章的微信公众号形成了鲜明的区别。文章看多了,眼睛就不抓东西了,看过就忘了。这时候,有人给你瓜啦瓜啦一分钟,想必一定会有啃根黄瓜解油腻的畅快感。
人的注意力都是有限的,形式不出位,酒好还是巷子深。
思考四:营销
好的产品,一定要有些特别的东西让别人记住,最好还能让人津津乐道,乐此不疲地在朋友圈子里散播。就像春晚,俗归俗,每年还是为社会贡献了若干流行语。
“死磕自己,愉悦大家”,让大家看到了节目追求品质的诚意。同时,老罗在节目中的精彩语录,也收到粉丝的大量追捧。如:
“我之所以舍不得死,不是因为还没活够,是因为后面我死之后拍出来的电影我就看不着了。”
“你说我长得丑,你还能不让我上街啊。这是我的自由嘛,在言论自由的国家里,我为什么不可以做自己的自媒体节目呢,而且话又说回来,就算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不喜欢我,那还剩百分之一呢,就算是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人不喜欢我,那还剩千分之一呢。”
这些充满个性的、诙谐的、带有调侃自讽风格的语言,不断强化了节目“有种、有趣、有料”的标签,同时也塑造了罗振宇富有魅力的个人形象,使一个胖子有了神一样的光环。
在多数粉丝的内心里,我们还是渴望看到棱角分明的英雄,寻求能说出自己心声的媒体代言人。
思考五:创新
怎样才能不被竞争对手革掉自己的命?答案只有一个,就是自己革自己的命。《逻辑思维》一路走来,作为一名粉丝,我们也看到了节目在不断地寻找新的兴奋点。
内容源头上,节目广泛招募读者贡献智慧,这是互联网时代非常重要的内容创作手段,泛UGC到精选的UGC,使创意能够不枯竭。
产品形态上,除了视频、微信语音、线下读书会等,今年7月开始,开始以公开课+实验坊的形式,传播“传统产业互联网化”的商业智慧,颇有向to B进军的架势。尽管有点担心《逻辑思维》玩过了,但我们不可否认他们的积极尝试。
在活动设计上,逻辑思维不断尝试新的创意,从霸王餐到月饼,尽管想法有点荒诞,但相信多数铁杆粉都乐意围观,并乐见其成。看似疯狂的试验,其实正是逻辑思维用互联网社群的力量,在验证无数个商业设想。
成功一定有道理。多数人看到了《逻辑思维》的红火,但少有人去琢磨使其成功的道理,以及他人的成功与我们有何关系。限于见识有限,权且以这篇文章抛砖引玉,希望对大家有些许帮助,从身边的生活中汲取快乐、阳光、向上的力量。 文/安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