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两地风情 > 多彩贵州 > 民族风情
分享到:

贵州一宝 “跳米花神”

时间:2012-5-23 15:49:28    |    信息来源:印象贵州    |    发布者:admin

    西南是历来是蛮夷之地。它不仅是多民族的熔炉,更重要的是自然环境造成的天然闭塞,那里可能会保存更多象丽江古城一样完整的民族和文化。但是在贵州安顺聚居着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的语音、服饰、民居建筑及娱乐方式与周围村寨截然迥异,开始都会认识是少数民族,但他们却是不折不扣的汉人。这些村落叫做屯堡,象散落在贵州高原上的棋子,《中国国家地理》曾以《明王朝纪事—屯堡,过去的汉族》记述过这一特殊群体。

  屯堡源于明初朱元璋的调北征南事件。《安顺府志——风俗志》载:“屯军堡子,皆奉洪武敕调北征南……散处屯堡各乡,家人随之至黔”。“屯堡人即明代屯军之裔嗣也”。在今天的安顺,许多大家族的族谱,记载均与史料相同。《叶氏家谱》载:“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初年被派遣南征……。平服世乱之后……令屯军为民、垦田为生”。在漫 长的岁月中,征南大军及家口带来的各自的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经过六百多年的传承、发展和演变,“屯堡文化”因此而形成。

  地戏俗祢“跳神”。分布在安顺、平坝一带的屯堡村寨,而以安顺四周较为集中,富于特色。据统计,安顺周围地戏班子近二百堂,有的乡二十几个村寨,就有十几堂地戏班子,可见安顺地戏之活跃发达。

  演唱地戏一般在新春之后至正月十五前后这一段农闲节庆日。跳地戏一是自娱自乐,二是祭神、娱神,驱鬼逐邪,祈祷丰年,祝愿平安。后者表现为一种原始的神灵崇拜的古风。

  地戏是亦兵亦农的屯堡人的创造,其特点,是剧目纯为武戏,不演才子佳人。战争题材中不唱造反戏。偶尔涉及爱情,例如薛丁山与樊梨花、杨宗保与穆桂英,他们之间的情缘也是在战场上打出来的。二是演员使用的刀枪原为真刀真枪,逐渐演变到现在的木制道具。三是演员纯为男子,剧中女将亦由男子装扮。四是从地戏的分布情况来看,在安顺凡是由古代军屯演变形成的村寨大都有地戏班子,原属百姓居住的村寨,一般没有地戏。

  地戏的服饰,一般着青、蓝、白、褐土布斜襟长衫、长裤,束青布腰带,足蹬布鞋。背扎靠旗(四面),腰间围两块绣有花边的布片象征战袍。道具一般使用刀、枪,女将除刀枪外,左手持手帕。文将持折扇。不论什厶角色,一律脸蒙青纱,头顶面具(俗称脸子)。地戏班子,必有成套的脸子,多的达一二百面,少的也有六七十面。脸子多用白杨木雕成,大小略如人面,加上头盔装饰,一般长约三十公分,宽约二十公分。脸子造型分文、武、老、少四大类,再根据剧中角色性格特点精雕细凿,漆上鲜明的色彩。老将额上刻皱纹,配青白棕红各色胡须;女将凤眼微睁,娥眉俊俏;少将眼睛圆瞠,面目英俊;凶将、猛将则双眼暴突,鼻翼怒张,龇牙咧嘴,有的还要雕獠牙,显得狰狞凶悍。着色与京剧脸谱类似,通常以赤红表忠勇、垩白表奸诈、粉红表文俊、黑蓝表刚烈、青绿表神异怪诞。头盔的雕饰因角色而异,雕工细致繁富而讲求对称,设色精美斑斓而追求匀整。女将头盔饰凤,男将头盔饰龙,整个脸子造型夸张,神情逼真,充分刻划出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了民间艺人古朴的艺术传统,包容着深广的文化内涵。地戏面具本身已成为独立的艺术品,并广为爱好者收藏。

  表演地戏大都在露天场所进行,无须舞台,故称“地戏”。在房前屋后、田边地角的空地中央,放一张桌子、两把椅子,旁边插一杆帅字旗,即可表演。观众站在四周高处观看,观众居高,演员在低处,这正是地戏脸子仰靠前额的原因所在。如果戴在脸上,演员不仅出气不便,视线受阻,而且观众只能看见演员头顶。

  地戏题材大都采自历史演义或历史传说故事,如封神演义、东周列国,汉书典故、三国人物、隋唐史迹(仁贵征东、丁山征西、狄青平南)、杨家将故事、岳飞抗金等。保留至今的传统剧目二三十个,每个剧目都为全本大戏,有时候一个剧目要连演几天。

  地戏的表演方式以说唱为主,伴之以舞蹈。剧情的发展、贯穿,以说白的形式来推动,人物间的矛盾冲突,人物感情的起伏激越处则通过唱的形式来表达。唱词以七字句为主,间有部分四字句、五字句和十字句。唱腔单一,发音激扬高亢,不论什么角色,旨用同一腔调演唱。伴奏采用铜锣、皮鼓等打击乐器。有时鼓乐齐鸣,造成一种战场厮杀、搏斗的节奏和气氛,与剧目表演的战争环境十分合拍。

  安顺地戏主要流传在汉族村寨。但贵州是多民族省份,安顺又是汉族、苗族、布依族杂居的地方,文化互相渗透、融合。有的少数民族受汉族的影响,也组建了地戏班子。如清镇县中八乡毛栗坡村苗族群众就组建了一堂地戏,表演杨家将故事,于春节期间在中八苗族花坡演出,受到各族群众的欢迎,与清镇毗邻的长顺县石洞乡布依族群众也组织了地戏班子,并不拘一格,打破地戏一向不跳造反戏的老传统,编演《水浒》故事节目。

  安顺地戏自产生到现在,一直受到群众的欢迎,数百年来久演不衰,每年新春之际,凡有地戏的村寨,均拉开场子,在密锣紧鼓声中尽兴表演,热闹非常。有的地方不仅正月间演,七月半也演,称为“跳米花神”,预祝当年谷米丰收。随着旅游文化事业的发展,地戏的影响越来越广。许多地戏班子还应中外游人之邀,临时开箱即兴表演,不必等到传统的节日。

  安顺地戏作为一个文化现象,极受学术界重视,对其起源流变诸问题,作过许多研究探讨,提出多种见解,迄无定论。但它与古老的傩舞(民间多称傩堂戏)有关系,又吸收了戏曲、花灯的一些因素,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地戏独具特色,它的历史,它的祭神怡神的宗教色彩,它的表演方式和高亢激越的唱腔,它的服饰特别是面具雕饰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强烈地吸引大批外国游人。1986年法国巴黎艺术节和西班牙马德里艺术节就曾特邀安顺县蔡官地戏演出队出席表演,给予极高的评价。地戏从中国边寨山村走向世界,从此声名大噪。

收藏本文章    |    复制本页地址    |    顶一下(1)    |    踩一下(0)    |    更多民族风情    

网友评论:

验证码:看不清楚,点击更换
登录 (请登录发言)
深圳市贵州商会
服务团队
秘书长 王弟伦 秘书长 王弟伦
副秘书长 戴应军 副秘书长 戴应军
外联部 金素文 外联部 金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