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扩张后国企何处去?
一些国有企业尤其是垄断行业中的大型和特大型国有企业还没有实行股份制改造,或是股份制改造不彻底。CFP:刘德斌
2008年11月,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国际舆论普遍看空世界经济前景。中国政府权衡各方利益,推出了以“抗危机、保增长”为目的的“4万亿”投资计划,希望通过政府大规模投资来拉动国内需求。投资去向主要为:保障性安居工程、交通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金融信贷支持以及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主要建设领域集中在电网、电信、交通、装备、建筑、冶金、建材等方面。也就是说,中央部署的“4万亿”投资计划中,中央企业是项目执行的主力。
一轮国企“大跃进”就此展开。
存钱罐还是吸血鬼
依靠国企膨胀而刺激经济的做法,必然会造成负面后果
当时舆论普遍认为,在政府“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经济发展方针指导下,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提振了其他国家应对危机的信心、抵御了国际金融海啸的冲击、保证了国内经济持续增长态势、创造了就业机会。但是,“看得见”的成功背后隐藏了太多“看不见”的代价。对于凯恩斯所主张的反经济周期式的宏观调控方式,历来都能引起巨大的争论,政府“看得见的手”并非万能。例如,1929年-1933年美国大萧条时期就放弃了凯恩斯主义扩大需求的宏观调控方式,而选择了供给经济学理论,以“降低税率、鼓励生产”等方式走出困境。“吗啡疗法”见效快,却治标不治本。须知每一项政策,除了立竿见影的短期效果,更伴随着中长期的潜在效应。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指出,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CPI涨幅控制在4%左右。并补充说:“是为了保证‘十二五’规划的经济增长质量,实现平稳过渡。”这是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预期增长目标八年来首次低于8%。经济形势的变化、增长目标的调低为未来国企改革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依靠国企膨胀而刺激经济的做法,长期来看,肯定是行不通的,必然会造成负面后果:首先,受“4万亿”计划刺激,过去两年,中国经济饱受通胀之苦,直到去年底CPI才回落至5%以下。“高通胀、低利率”本是一种隐性剥削,每年银行存款中暗含的通货膨胀税就过万亿。同时,它还会导致民间财富缩水,造成财富逆向分配,扩大内需无从谈起。其次,间接鼓励了“国进民退”,民间资本被大量挤出,加剧实体经济空心化风险。大规模信贷主要分配给了低效率的体制内势力(主要是国企尤其是央企),导致“地王”现象频发,A股市场、房地产市场泡沫严重。第三,“4万亿”投资的乘数效应,直接导致地方政府的投资狂潮,加剧地方债务危机。有学者称,这是“4万亿”投资计划造成的致命败笔,地方债务情况有恶化趋势:仅官方早先的统计数据就高达10.7万亿元,各级政府总负债保守估计将占中国GDP 70%以上。进一步审视未来国有银行的坏账预期,其对于经济全局影响令人不寒而栗。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政府实施“4万亿”投资计划刺激经济有其内在逻辑,问题出在到底把钱给了谁。最近有报道称,中石化团购奔驰便宜两万,中石油平价买房赚四番,垄断性国企员工高福利让国人看着百感交集。关于国企尤其是央企下一步改革的问题,一直都是关注的热点。那么,国企到底是“存钱罐”还是“吸血鬼”?我们先来分析中国的国有企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