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贵州新闻 > 毕节地区
分享到:

毕节市铸造品牌引领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走笔

时间:2012-4-9 10:19:33    |    信息来源:金黔在线    |    发布者:admin

春风春雨润乌蒙

——毕节市铸造品牌引领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走笔

  乌蒙大地春意渐浓,3月15日,笔者跟随八省市百名摄影家走进大方县慕俄格古城,贵州宣慰府蓝色的泛光灯照亮了“九重衙院”,螺丝塘、跨桥笼罩在柔柔的灯光里。火树银花不夜天的贵州宣慰府让摄影家们连连称赞。

  大方县贵州宣慰府建设是毕节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毕节市强力构筑“精神高地”,加强各县区文化传播力,不断提高毕节的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让外界了解到毕节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增强文化认同,为毕节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古彝文化激起“大方现象”

  自电视剧《奢香夫人》在贵州宣慰府拍摄并热播后,到贵州宣慰府参观旅游的客人越来越多。在文化旅游行业内,这里已经初步形成一个响亮的品牌。

  根据毕节市委有关要求,大方县禀赋的古彝、历史文化等文化资源,拟投资70-80亿元规划建设4.5平方公里的慕俄格古城,打造占地总面积3396亩的毕节大方古彝文化产业园,探索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旅游文化产业机制。

  “我们极力打造‘贵州宣慰府’驻地,塑造中国彝族历史文化古城、中国古彝文化交流和研究基地等‘国字号’构想,就是力求突出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力求将古城打造成为中国彝族历史文化古城、中国古彝文化交流和研究基地、西南地区影视拍摄基地、黔西北最具影响力的历史文化旅游古城、独具特色的古彝休闲避暑胜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大方县委副书记、县长张瀚时说。

  “十一五”期间,该县启动了慕俄格古城建设;开启了以贵州宣慰府、奢香博物馆、千岁衢古驿道、阁丫驿道等人文景点为依托,以奢香文化节、苗族跳花节、彝族火把节、白族团圆节等为载体的民族历史文化旅游;开启了以中华苏维埃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将军山战役遗址、猫场红军战斗遗址、羊场坝航空发动机制造厂遗址等革命遗址为依托的红色旅游文化;开启了以九洞天风景名胜区、油杉河景区、支嘎阿鲁湖景区、西丽湖景区等自然景观为依托的生态文化旅游。

  “十二五”期间,省政府将古城的“大方古彝文化产业园”、“大方漆器文化产业园”列为全省“六个一批”文化工程。慕俄格以此为契机,将古城建设与文化产业有机结合,充分挖掘利用厚重的彝族文化资源,进一步丰富彝族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促进文化旅游的大发展、大繁荣。

  大方县已获“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漆器之乡”、“中国天麻之乡”、“中国皱辣之乡”五块全国性牌子。2011年又获“全国文化先进县”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两个全国性荣誉。

  盘活文化资源,发动文化发展“引擎”,扩展旅游增收张力,该县渐渐有了“奢香故里、古彝圣地”的对外效应,以古彝文化为主的文化旅游品牌在省内外日渐叫响。

  夜郎文化托起“赫章魅力”

  赫章,一个具有独特魅力和发展潜力的矿产资源、绿色生态和文化旅游大县。2011年中国·贵州·赫章夜郎旅游文化艺术节在赫章举行的盛大场景——开幕式、贵州屋脊韭菜坪登山节、核桃节以及韭菜花节暨苗族花山节等,无不展现了赫章旅游文化的特色。

  赫章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可乐遗址被列为2001年中国十大考古重大发现之一,发掘出土文物2400多件,被誉为“考古发掘的圣地,夜郎文化的殷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赫章县提出了“历史文化兴县”战略,发掘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加强夜郎文化的研究,打造彝族歌舞品牌,传承夜郎文化。

  占地面积约12000平方米的夜郎广场,根植于博大精深的赫章夜郎文化,在众多广场中傲然独立,成为赫章的城市名片,同时也彰显了该县夜郎文化的魅力。

  近年来,赫章县以打造夜郎文化为契机,把文化与旅游融合为一体,拟建夜郎文化园、可乐文物展览馆、可乐汉城和墓葬风景区、民族风情园景区、重建夜郎古城等,策划、包装、推介从七星关至县城到可乐的古夜郎文化旅游线、从七星关至平山景区至水塘公园至韭菜坪的自然风光及民族风情旅游线、从七星关至县城到哲庄的红色文化旅游线。同时,该县提出了“沿千年夜郎栈道,建百里核桃长廊”的战略思路,再把文化、旅游与产业结构调整融为一体,规划了100万亩核桃经果林种植的目标。

  该县通过文化旅游让游客听夜郎之歌、观夜郎之舞、读夜郎之书、购夜郎之物、品夜郎之食、看夜郎之器、行夜郎之路、随夜郎之俗、探夜郎之古、知夜郎之新,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和客商到赫章旅游、开发,逐步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

  水西文化浮起“黔西影像”

  文化是人们存在的证明。黔西县打造的“水西文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著名学者余秋雨说,经济能给一个民族带来富裕,但只有文化才能给一个民族带来尊严。

  该县以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基础,结合“杜鹃花都”和“水西故地”,强力打造“水西古城”,强化旅游城市改造及景观设计规划,使之成为集“大气”、“文气”、“灵气”、“秀气”兼备且独具魅力的旅游城市。

  如何找准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点?黔西县借助承办第七届全省”旅发“大会的机遇,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交通优势,夯实旅游服务功能,深挖“水西文化”,全力塑造文化旅游品牌。

  “水西文化”的发掘,浮起了文化旅游的“黔西影像”。该县文化旅游发展规划这样描述:以“水西文化”为核心,打造中国杜鹃花都黔西县城旅游区;以“柳岸水乡”复合型旅游区、大海子民族风情园等为主体的环城休闲旅游度假带为核心,打造具有高原特色的乡村旅游文化产业品牌;以乌江源百里画廊上的化屋基苗族文化为核心,打造民族特色文化品牌;以观音洞古文化旅游区、象祠阳明文化、猫山历史文化、丘林红色文化等为主体,深度发掘文化旅游线路上的文化资源,拉动第三产业发展。

  同时,黔西县还大力修缮和保护水西公园、观农台、武庙,并且在县城中心部位雕塑了“九狮闹莲”、“水西马”这些文化品牌元素。随着星级宾馆的扩张、主街道房屋立面改造、县城的提质扩容等,历史文化与现代服务功能的有机结合在“水西古城”的打造中日益凸显。

  “三足鼎立”背后的“鲢鱼效应”

  大方的古彝文化、赫章的夜郎文化、黔西的水西文化,已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引领着乌蒙大地上星罗棋布的文化旅游发展。毕节市城市建设与文化特点相互交融,文化与旅游相得益彰。

  毕节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五古建设”,抢占黔系文化旅游战略高点,整理、修缮和开发保护古城、古镇、古寨、古驿道和古建筑。以“五古建设”为核心内容的历史文化发掘行动涉及毕节地区8个县市,时间跨度涵盖史前文明、夜郎文明、古彝文明、水西文化和奢香文化等毕节市特有的历史文化。迄今,该市共发掘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类型的物质文化遗存1000余处,国家级、省、县(区)级的文物保护单位232处,文物藏品1500余件,非物质文化遗产500余个,革命旧址3个。

  业界人士认为,对历史文化古迹如此规模恢宏的修缮与保护实属罕见,黔西北将出现一个高品质、大跨度的历史文化实物带,成为黔系文化旅游最为集中的区域。

  毕节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鲢鱼效应”,已经带动了各县、区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成为拉动各县、区经济增长点的引擎。该市还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精心打造‘四大文化品牌’,大力实施‘十大文化工程’。促进文化发展创新,推广在谋划制作电视剧《奢香夫人》中创造的‘拍一部剧、建一座城、兴一个产业、宣传一个地方’的经验,深入挖掘市域内优秀历史文化、优秀历史人物资源,倾力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艺术作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市委书记秦如培在中共毕节市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这样要求:“传承优秀民族文化,鼓励文化生产,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抓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每个县(区)都要规划建设影剧院、图书馆、体育馆(场)、博物馆、科技馆等文体设施,每个乡镇和村都要规划建设文体活动中心,形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文化产业园区,积极支持文化企业加快发展,大力推动广播影视、出版发行、文化创意等产业发展,延长文化产业链,提升文化附加值。力争用五年时间使文化产业产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以上。”

收藏本文章    |    复制本页地址    |    顶一下(0)    |    踩一下(0)    |    更多毕节地区    

网友评论:

验证码:看不清楚,点击更换
登录 (请登录发言)
深圳市贵州商会
服务团队
秘书长 王弟伦 秘书长 王弟伦
副秘书长 戴应军 副秘书长 戴应军
外联部 金素文 外联部 金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