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出口增长7.6%来之不易
"千方百计实现全年预定的外贸工作目标。"这是17日商务部例行发布会上发言人沈丹阳的表态。然而,当天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出口4300.2亿美元,同比增长7.6%距离全年外贸增长10%的预期目标,差距不小。对此,沈丹阳回应,7.6%的增长,已经超过预期,来之不易。
当现场记者提问今年的外贸形势除严峻之外是否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时,沈丹阳只字未提积极因素,依旧回应说:"今年外贸形势总体上还是比较严峻的。"但沈丹阳同时强调,一季度的增速是在外贸结构调整继续取得明显进展、进出口更趋于平衡的情况下取得的,更加来之不易。他建议从另一个角度看一季度的数据:"去年8月份以来,外贸增长持续下滑的趋势已经得到遏制,出现了低速平稳增长的态势,这说明采取的稳定出口措施发挥了有效作用。"
欧美市场非中国说了算
据17日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8593.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3%。其中,出口4300.2亿美元,同比增长7.6%;进口4293.5亿美元,同比增长6.9%。
分析人士指出,一季度外贸进出口7.3%的增长速度,较之近年来的增速相对较低。如果外贸增长是"前低后高"的路径,那大可无需紧张,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在发言人关于增速偏低原因的阐述中,目前的影响因素显然短期内仍无法改变。
对于出口增速偏低的原因,沈丹阳表示,首先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动力仍然不足,目前美国经济增长还是乏力,欧债危机还没有走出困境。欧盟和美国分别是中国第一和第二大出口市场,这两大经济体的经济低迷对中国出口所产生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然而,这两大经济体何时复苏,需求何时重振,显然不是中国人能掌握的,并且从目前来看,前景遥遥不可期。
近日,人民银行将人民币对美元交易的价格浮动幅度由千分之五扩大到百分之一。此举是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步骤,长期来看有利于打破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打击异常外汇资金流动,为外贸发展创造了更为稳定的经营环境。但是这一调整对外贸企业的负面影响已经在显现。
"广交会前两天已经开幕了,一些企业就有担心,他们下单的时候不太敢下长单,只下一些短单,主要是担心对汇率的波动把握不好。"沈丹阳说,商务部了解,现在企业主要是反映人民币走势更难判断,这对习惯于在稳定的汇率或单边市场环境下经营的进出口企业来说,带来一定挑战。
另一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欧债危机发生后,欧美等国重新认识制造业的重要性,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制造业可能出现"逆转移",高端制造回归美国、欧洲,低端的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国家。有分析人士就此指出,即便欧美经济体复苏,市场是不是属于中国,仍然前途未卜。
新经济体优势不可复制
谈及一季度外贸增长低速的第二个原因,沈丹阳说,国内各种要素成本上升,特别是劳动力成本和其他一些要素成本上升以及小微企业融资难等因素仍然普遍存在,致使外贸企业出口竞争力下降。
"去年以来,要素成本的过快上升使我们一部分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有所下降,有一部分产品的订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到欧美等我国传统优势市场的产品转移到了东南亚、南亚等地区。"
与此相对应的是,加工贸易明显减速。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加工贸易进出口3047.3亿美元,增长4.4%,比1-2月增速低1.1个百分点。
分析人士指出,"人口红利"消失似乎已经成当前一个不争的事实。与此印证的现实是,"招工难、用工贵"问题不断出现。更残酷的现实是,随着CPI的居高不下,"蝴蝶效应"将愈加显现,一切与衣食住行相关的涨幅都将叠加在劳动力成本之上,与企业一同参与国际竞争。
此外,中国的土地、能源、资源、环保等要素价格也已进入集中上升期,这都将成为新兴经济体的竞争优势,而这些都是中国主动结构调整和宏观调控的举措,企业未来很难寄望以此为依托降低成本。
贸易摩擦将成长期障碍
"贸易摩擦案件大幅度增长,贸易环境趋紧,给出口增长带来了新的障碍。"这是沈丹阳提到的外贸增速降低的第三个原因。
今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国外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16起,是去年同期的1.8倍,涉案金额将近30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2.4倍。
日前正值第111届广交会期间,商务部公平贸易局副局长余本林预计,我国面临贸易摩擦将成增多趋势。"首先是产业升级受外部打压增多。目前全球制造业竞争激烈,产业政策也成为贸易摩擦中各国的关注焦点。美国近年来对中国产品的贸易调查已从单纯指向价格的反倾销调查演变成为同时指向政府政策的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调查即'双反'调查;其次是出口环境趋紧。当前国际市场在欧美经济发达体表现低迷,需求不振,新兴经济体与中国多元化的策略也有冲突。在此情况下,贸易摩擦更易出现;第三是国际战略压力加大。国际舆论对中国的宣传,目前已从'威胁论'转向'责任论',这事实上都是发达国家的战略考虑,要求中国承担超出自身经济能力的责任。"余本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