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自来水安全,需彻改供水体制
昨日,据新华社报道,针对近来成为社会关注焦点的城市供水安全问题,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主任邵益生表示,2011年受有关部门委托,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会同有关单位组织国家认可的专业水质检测机构对占全国城市公共供水能力80%的自来水厂出厂水进行了抽样检测。按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评价,“城市自来水厂出厂水质达标率由2009年58.2%提高到2011年83%,说明在新标准的引领下,我国城镇供水水质正在逐步提高”。
应当说,在《新世纪》周刊刊发了《自来水真相》的报道之后,住建部能够及时给出回应,已经较之过去有所进步。不过,此次公布的相关数据是否能够获得公众的信任,却依然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在2009年,住建部为了“大致搞清”全国城市饮用水的水质状况,曾对全国县级以上全部城市做了水质普查,并实施了各省交叉检测的方式来获得数据。对于这一数据,住建部却一直未予公布,直到此次有媒体援引有关专家的话表示合格率可能只有50%,才在回应中公布“58.3%”这一数字,并强调2011年已经在治理下上升为83%。从构建政府与民众信任的角度出发,如果政府只公布对自己有利的数据,而回避不利的情况,即使目前公布的数据是正确的,公众也依然难怀信任之心。
况且,在回应媒体的质疑时,住建部官员给出的仅仅是一组数据,而未能对真正涉及城市供水问题的内核作出回应,这也使得我们在看到“83%”的数据时,很难有欣慰之情。
从目前来看,在解决城市供水问题上,政府并非无动于衷,2006年公布的新一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将于今年7月1日实施,该标准在原有35项水质指标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到106项,指标限值也越加严格,总体上,已经与发达国家的水质标准接轨。不过,出台一个严格的标准并不是难事,艰难之处在于彻底改善在工业化进程中不断遭受污染的水源,以及很难适应这个时代的供水体制。坦白地说,如果没有最基本的水源保护和供水体制改革,即使住建部给出100%的合格率,人们的担心依然不会消减。
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由于中国的工业化尚未大规模进行,水源的保护并不成为一个大问题。但在此后的数十年,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中国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而水环境更是严重恶化,城镇水源主要污染物已由微生物污染转为溶解性的有机污染和重金属离子污染。更有专家直言:“厂里产什么,水里就有什么,河流成为‘超级化工厂’。”因此,从根本上而言,生态环境的保护,尤其是水源地的保护,必须更加严肃认真地对待。
不过,更重要的一点还在于改革目前僵化的供水体制。目前这套体制呈现的主要问题在于,既缺乏一个独立的第三方水质监测机构,也没有赋予负责运营的自来水公司自主定价权,一切还保留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特征。但关键在于,整个社会物化的观念并没有被隔离在体制外,为了牟利,供水和检测实为一套人马必然会自查“合格”,也自然没有动力改革传统的水处理工艺和更换二次供水的设备。
很显然,城市的供水问题不是一个小问题,也不是光依靠政府就可以解决的。但是,在水源遭受严重污染,且民众对于水质的要求日益高涨的时候,政府的责任无疑是巨大的。从恪尽职守监督污染企业,保护城市水源,到加大供水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再到改革供水体制,引入市场的力量进行供水运营,以及在检测方面将职能让渡给独立的第三方机构等等。
这些或涉及政府在监管上的扩权,或要求政府的财政支出,或关乎政府对社会的放权,无一不围绕着政府这一主体来进行。因此,我们乐见住建部能够针对媒体的报道给出回应,更期待相关部门能够该监管的监管,该投入的投入,该放权的放权,以实际行动接受媒体的监督和公众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