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郎老寿星 今年106岁 家住安顺山村
106岁的杨周氏老人正在喂猪
安顺市西秀区岩腊乡,生活着一位106岁的老太太。令人惊讶的是,这位老太太不但身体硬朗,而且还不吃“闲饭”,每年都要喂养两头大肥猪来贴补家用。老人因为属于当地一支自称为夜郎王后裔的“蒙正”苗族,所以她也被当地人称为“夜郎老寿星”。
每天劳作
不吃“闲饭”
这位106岁的老人叫杨周氏,苗族,属于镇宁、西秀区、紫云三地交界处,一支自称为“夜郎王后裔”的“蒙正”苗族支系。老人生于1906年,苗名叫“抱扛”,住在西秀区岩腊乡岩松村。
岩松村位于距岩腊乡政府所在地约3公里处的半山腰上。
昨日,记者一行驱车来到岩松村。据同行的岩腊乡相关负责人讲,这些年来,经过当地政府的治理,以前光秃秃的石山上早已覆盖了大量树木。岩松村就被各种树木掩映在一处缓坡上,在村子里行走,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
老人的家是用石头砌成的。进入杨周氏老人家中时,只见一位身穿“蒙正”苗族服饰的老太太正站在院子里,佝偻着身子,从桶里一瓢一瓢地将猪食舀到一个大车胎做的猪槽里,两头大肥猪正欢快地抢食。
“她就是杨周氏,这两头大肥猪就是她负责喂的。”一位村民指着正在喂猪的老太太说,虽然老人已106岁了,但她仍然每天都在干活,不吃“闲饭”,算得上家中的一个劳动力。
思维清晰
动作敏捷
记者注意到,老人走路时虽然有些缓慢,但她喂猪时动作却很敏捷,“哗哗”几下就将木桶里的猪食舀到了猪槽里。如果哪头吃食的猪犯规不听话,她会用苗语轻吼一声,举起手中的铁瓢作出要打猪的样子,不听话的猪身子一闪,躲开后,重新埋头乖乖地吃起食来。
喂完猪,老人坐在石坎子上默默休息,她那饱经沧桑的脸上,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但不久,记者发现,置身事外的老人却两次用苗语轻声斥责她的两个只有5岁左右的玄孙。
村民翻译说,老人第一次斥责两个玄孙,是叫他们不要在堂屋门口的地上爬玩,地上很脏,客人看到了要笑话;第二次是叫两个玄孙不要打闹,怕摔跟斗。
村民说,老人只会说苗语,不会说汉话,听力也不太好,与她讲话,要尽量凑近她的耳朵,但老人的思维清楚,视力也很好。
家庭贫穷
养猪贴家用
不久,老人59岁的儿子杨德祥从地里干农活回来。
据杨德祥讲,他的父母共一生育了他的大姐、二哥和他共三姐弟。30多年前,父亲因病去世后,母亲便随他一起生活。目前,杨周氏老人、杨德祥夫妇及杨德祥的孙子、孙媳妇和两个孙子共7口人生活在一起(杨德祥的儿子已去世)。
杨德祥说,在他的记忆中,父亲去世后不久,已经70多岁的母亲便很少下地干农活,因为没有煤,母亲每天的任务主要是到附近的山上捡柴,再一捆捆扛回家作燃料,此外,母亲还要煮饭、扫地、洗衣、喂猪。母亲100岁后,仍然每天都要去山上捡柴。直到去年,杨德祥一家人才不让母亲上山捡柴,并减少了母亲的其他家务事,现在她每天主要的任务是负责喂猪。
岩松村的村民们都知道,从90多岁起,杨周氏每年都要喂出两头大肥猪。
一周要吃
2斤白糖
“以前可以吃2—3碗饭,现在每顿只能吃1小碗饭了。”杨德祥说,从10多年前开始,母亲的饭量开始减少,她的上牙几乎掉光,下牙仅掉了两颗门牙。
由于家里条件不好,一年大部分时间,老人只能端着饭就着酸菜豆汤或辣椒水蘸白菜。平时,老人最爱用白糖化开水喝,每周要喝掉2斤白糖。杨德祥说,几年前,岩腊乡政府为老人办了低保,国家给的钱,老人吃粮、吃白糖完全够了。
有意思的是,老人现在还有爱睡觉的习惯。杨德祥说,每天除了喂猪、吃饭的时间,母亲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睡觉。
一村民用苗语与老人交谈,问她生过病没有,老人回答,她从未生过病,也没吃过药。
据了解,老人从未到过安顺和贵阳,她到过的稍大一点的地方,仅是30多公里外的镇宁自治县江龙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