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中看未来 深圳经济企稳了?
经历了年初的经济数据下滑,承受着外部震荡的持续冲击,深圳上半年最终交出GDP增速8%的答卷。虽然同比增速下滑,但仍超过全国G D P7.8%的整体增速。深圳经济企稳了么?
实际上去年深圳已感受到这一轮全球危机的影响,全年工业利润下滑13%.今年前两月则下滑近70%,不及2003年的水平。最极端的龙岗区一季度规模工业利润下滑90%,利润总额仅有4.4亿元。在官方口径中,深圳工业亏损面近四成。
3月以后,进出口、消费等指标方面有所回暖。政府、金融机构在保投资、简流程、中小企业融资和结构性减税等方面也开始加大力度。城市更新、转型升级和前海开发则是深圳转向中的重要着力点。目前需要留意的,是全球经济走势是否能给深圳留出充分的转型时间。
倒闭并未成潮
截至2011年底登记注册的中小企业有41万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9%),较2010年同期净增5.6万家。
始建于1984年的龙岗恒兴宝联钢具厂(港资)已经准备关门走人。该公司高峰期有上百名工人,现在已只剩10名员工,并且大部分签订了离职协议。因为公司所做业务目前已无多少订单,维持人工、地租、物流和税费等成本等于坐吃山空,还要亏本补贴。在同乐,大量该类加工企业想升级但无路径,有资本但无出处,订单持续下滑,成本不断高企。
深圳40万家中小企业中,这类无自主生存能力的内资和港澳台资工厂不在少数。虽然低端,但因其庞大数量,带动数百万的就业人群。也成为原关外城中村地租的主要支付者。在经济紧缩无法缓解的形势下,采取守势是更多人的选择。
富士康ID PD G部门的富士康员工江枫(化名)近期接到公司通知,要求员工做两个选项:换其他部门或内迁去郑州。江枫所在部门两万多人都面临这个选择。公司的表述是员工去郑州“支援”6个月。但按富士康规划,苹果手机生产线都要搬迁到外地。
富士康自2010年持续上调薪酬,但同时缩减工时。江枫近两个月就开始面临实际收入开始下降的情况。“一个星期四天上班,三天休息。这么搞,一个月2500元也拿不到。”龙华新区的数据显示富士康高峰期的45万名员工已降至39万名。持续内迁的趋势已不可改变。龙华新区管委会主任王立新公开表态希望市级政府部门重视和帮助富士康在深圳持续发展,立足本地完成转型升级。可见政府对产业外迁的担忧。
去年下半年,已经有过很多关于深企是否面临“倒闭潮”的争议。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今年2月专门就此表态,称中小企业去年总体运行平稳,未现“倒闭潮”。其依据是截至2011年底登记注册的中小企业有41万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9%),较2010年同期净增5.6万家。缴税同比增长20%.
深圳市委新经济和新社会组织工作委员会(简称两新委)去年对民企进行了摸底调查,显示中小民企倒闭、外迁“呈现一定程度的加速态势”。两新委书记邱秋华称,倒闭和外迁企业集中在家具、手机制造、LE D、光伏设备等对房地产和国外市场依赖较高的行业。面临最大的问题为“三难三高”:融资、招人和用地难;融资成本、用工成本和经营成本高。
据深圳银监局统计,2011年开始深圳样本中小企业融资缺口不断增加;70%以上的民营和中小企业对招人、留人问题反应强烈,而高房价是招人、留人难的主因。此外,用地难问题也导致部分企业转向外地,24%的被调查企业已经在外地投资,36%的被调查企业有意向投资外地。
有人离场有人进
今年以来,深圳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的数量维持高位,上半年深圳数量最大的公司类私营企业吊销数仍达万家以上。
直到去年三季度,银监局都强调“未出现资金链断裂和经营难以为继的倒闭潮”。今年6月发布的最新报告则显示,一季度深圳中小企业在开工指标、用电量、出口额及融资需求等主要指标方面全线下滑。开工指数、用电量、用工指标、销售收入、利润率和账款回笼指数环比继续下降,而经营成本环比仍上涨4.2%.
出口贸易大幅萎缩是以上一连串指标下滑的源头所在。一季度中小企总体出口指数环比下降26%,但深圳一季度整体出口则增长2.4%.对比之下,中小企业承压更甚。
现状直接影响预期。20个行业的平均信心评分大幅下行。虽然各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投放支持力度加大,但受经济环境不景气的影响,加之企业家经营信心和再投资意愿大幅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出现明显萎缩,较上期收窄约16.8%.
在督促银行业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的同时,深圳市银监局首次对政府建言:应加快在“财税扶持政策”和“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方面的实质步伐。这是该局首次如此表态。银监局内部人士称,他们担心的是企业盈利能力的丧失,银行再有放贷冲动,也无济于事。
虽然企业总数在净增,但去年以来深圳企业吊销数持续位于高位。2011年深圳吊销私营企业1.14万家,比2010年的120家增加近百倍。内、外资企业也分别吊销835家、1891家,同比分别增加2779.3%和7464.0%.市场监管局去年公布多份分析报告,显示深圳被吊销企业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三大行业。
市场监管局一位工作人员称,企业被吊销并不完全是企业经营不下去而停止经营。但在熟悉深圳企业年检政策与程序的人看来,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按时参加年检,大多数是难以为继。因为近年深圳推行无纸化年检,所有年检都通过网络进行并免收年检费,除非经营出现比较大的问题,否则不会轻易放弃年检。
今年以来,深圳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的数量维持高位,上半年深圳数量最大的公司类私营企业吊销数仍达万家以上。与此同时,去年仅上半年就有52家规模比较大的企业迁出,涉及企业注册资本总额36.97亿元。
但另一方面,去年全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与第二产业制造业的不断萎缩形成鲜明对比,批发零售业、租赁、商务和科技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行业大幅增长。今年上半年,内、外资企业登记数分别减少88.1%、7.2%,但私营企业前三月新登记4.1万户,同比增幅达26%.这意味着在服务业内,倒闭者不少,新入者更多。
人力往中部回流
张全收的“队伍”在深圳只剩下了300人左右,已有1万多人逐渐分流到珠三角以外的地区。
企业经营状况最直观反映在市场的用工上。年初并未出现往年那么明显的“用工荒”,一方面很多企业推迟了开工日期,另一方面,用人需求在大幅下滑。
经营劳务工派遣的河南籍“民工司令”张全收对此形势感受颇深。“用工需求和订单都在持续下降,比金融危机还严重。”张全收说,以前他的“队伍”有两万人左右的规模,今年总数减少了一成左右。人力流向的分布上,2010年前在珠三角基本上维持在8成以上,现在只有三成。“其余三成在河南,四成在华东和环渤海地区。”深圳虽然仍是他的总部所在地,但只剩下了300人左右。已有1万多人逐渐分流到珠三角以外的地区。
在深圳用工高峰期时,张全收的公司仅在平湖一地,就有七八千人的用工量。但现在很多大企业都在外迁或关闭。导致招工需求不断下降。如地处平湖的旭日国际集团,去年以来持续外迁,目前已基本全线搬往韶关。这家中国最大的玩具生产企业,此前常年用工量在4万人-6万人之间。在迁往韶关之后,宣称将来总用工量将达8万人的规模。
“现在感觉中部旺盛得很。”张全收说,他前些天回河南调研,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大项目”。而这些项目未来将吸引在外务工人员的持续回流。他甚至在考虑将总部搬回河南,身居中原控全局。因为在深圳业务量已少,且偏居东南。
这种劳务人群的回流和深圳本地生存成本的高企,都进一步促进着深圳人力成本的走高。而且当前突出的一点是,“流动性太大”。深圳美之电子公司老板陆先生抱怨,他不怕涨薪,怕的是员工干几天就走了。这比单纯的人力成本高企对企业经营影响更大。(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内地政府也在配合珠三角企业内迁的工作。四川、重庆等地多个县市打出“欢迎在外民工返乡”的招牌。此前多年,重庆70%的劳动力都被吸附在沿海各大城市。2011年,重庆宣布区内流动的本地工人第一次超过外流人数。另外,2008年以来,另一个劳动力输出大省河南省的4/5外出务工人员首次在省内流动。
信用环境在改变
整个华强北的业务量,在梁鹏看来,至少比高峰期减少了一半。
手机产业是深圳最典型的加工制造业。但又在流通、销售等各环节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数百万人生存在这个环环相扣的链条中。2011年末,从业者迎来寒冬。梁鹏眼看着自己的电池厂从高峰期的月入百万到持续亏损境地。
令他陷入困境的,是六个大客户先后跑路。手机工厂老板一旦跑单,数以万计的下游小厂马上面临陷入倒闭的绝境。“一个山寨手机老板跑单了,那么他的下游就必须跑,因为下游还有下游,不跑的话,就会再被自己下游的供货商绑架。就会形成连锁效应。”梁鹏说,手机的产业链非常脆弱。
2009年梁鹏的厂每月可产20万只万能电池,产值近200万元。利润最高峰时,每出售一台山寨机利润可达400-500元,现在只赚5元。“虽然想到市场会恶化,但转变得太慢,也没有实力和能力去转型,下定决心去转型的时候,冬天已经来了。”梁鹏说。
最可怕的不是利润下滑,而是既往的资金流转模式和信用环境正在改变,整个手机产业链可能陷入恶性循环。像多数老板的心态一样。电池生意清淡,梁鹏想以新产品维持运营,2011年他投资17万元做蓝牙耳机,“半成品的时候,就知道失败了,17万连水泡都没冒一个。”之后他看好苹果四代的外挂电池(俗称苹果皮),并求助亲友借款20万,并有客户答应还款60万元。但很快,亲友的资金链出问题,要求撤资。客户在答应还钱后跑路。
骑虎难下的他硬着头皮做下去。2010年10月,梁鹏最终求助高利贷短期周转,借款5 0万,月息10%,到期日梁鹏无力还款,申请延期,但月息增加到12%.
华强北搞电子的商铺,现在已大把空出。“我身边所有的人,现在只做现金交易,因为谁也信不过谁,你利润再高,说得再天花乱坠,只要不是现金,免谈。所以工厂经常没事干。”而整个华强北的业务量,在梁鹏看来,至少比高峰期减少了一半。
成本在上涨,成品价在下降,而且难出手。梁鹏的处境是目前深圳不少中小企业的普遍处境。基于此前几年的需求高涨,不断扩产增收,追求快钱效应。稍有风吹草动,各求自保,信用链条也不断出现问题。
危机中加速转向
深圳的几家龙头企业,虽然去年以来增速也明显放缓,但都在各自寻求解决之道。
富士康系几家公司合计创造年产值4000亿元(深圳规模工业总产值为2万亿元)。出口额占深圳出口总额的1/5.宝安区政府在2011年一份报告中称,过去十年,以富士康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业产值占全区比重由16%上升到66%.以此带动经济快速增长,加之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代加工为主要特征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宝安的人口需求,带动人口流入。富士康类大企业对上下游产业的带动作用也十分明显。宝安区政府介绍,全区到2010年为止的三年期间,富士康高速发展,全区也净增企业约1万家,达到5.8万家。
引进大项目、带动产业链的富士康模式已成为国内地方政府的依赖路径。今年3月,富士康与四川签订产值6000亿元的远景协议。在武汉、太原、郑州等地的工厂边开工边扩建。外扩内缩,意味着珠三角众多靠富士康为生的加工企业即将面临困境。
工业对深圳有多重要?2010年深圳三次产业贡献率中,工业贡献56.5%,第三产业贡献39.8%.这个三十年来推动城市化的“发动机”,迄今深圳仍高度依赖。在人口结构上,工业也吸纳着最大量的就业人群,同时带动着其他产业。
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冲击,深圳政府和本地企业此次反应更为敏锐。企业的策略是“抱团过冬”,并寻找新机会;政府则在城市更新、引导转型和金融改革试验等方面多管齐下,打开未来发展空间。
在深经营近20年工业地产的华轩实业董事长黄翔称,2008年金融危机的突然爆发,很多中小企业对形势判断不明,信心骤失,突然倒掉,大量厂房空置。但现在多数企业采取了坚持的策略。黄翔对她的承租厂家适度减租,“抱团取暖”。并开始向内地寻找商机。“主要是为了分散风险。”作为土生土长的深圳人,黄翔仍然对深圳的未来抱以期望。
深圳的几家龙头企业,虽然去年以来增速也明显放缓,但都在各自寻求解决之道。深圳第二用人大户比亚迪在2010年高峰期时员工数曾达20万人以上,但2011年公司裁员超过2万人。今年一季度,公司净利润同比降9成。公司目前的策略是做减法,一方面控制人员,另一方面一些冗余业务将砍掉,集中于高科技和附加值的环节,在政府的支持下,力求在新能源等领域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
华为公司在2011年的扩张之后,利润也下滑一半。但今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在一片萎靡的全球通信设备市场中,保持了增势。公司首席财务官孟晓舟称,之前公司的战略让华为在“管道战略”上进行聚焦,并在新的消费业务板块大力拓展。其智能手机已在国际市场上大量行销,在国内手机市场,也以12.16%的份额排名第二。经过近一年多的转型,公司在弱市中对未来业绩已持乐观态度。
深圳将来何以为继?
一季度深圳三大产业比例已经达到0:44.3:55.7,第二产业比重继续降低,第三产业比重比2011年提高2.2%.
在固定资产投资上,深圳市长许勤在固定资产投资会议上提出“保12%争15%”的目标,而其着眼点则是包括深圳近百个城市更新项目在内的城市基建提升以及对日韩等地的招商引资策略。今年前5月,深圳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增加40%以上,一改去年下半年的颓势。
在7月24日的深圳市经济形势分析会上,许勤介绍,转型升级节奏正在加快,去年以来,转型升级的指导思想是以大企业大项目为抓手,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升级。一方面针对传统制造业,大力淘汰产业链最下游、低附加值的传统制造业企业,大量工厂迁往惠州、东莞等地。虽然短期会有阵痛,但是符合深圳长远发展规划及近期的政策调整目标。
另一方面,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提升产业链层级成为深圳市经济转型的重要任务。深圳市统计局一季度数据显示,全市三大产业比例已经达到0:44.3:55.7,第二产业比重继续降低,第三产业比重比2011年提高2.2%.
广东省最近召开的金融改革会议中,深圳前海再度被突出强调。国务院对广东金改的批复中明确指出,将把其打造成现代服务业体系机制创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集聚区、香港与内地紧密合作的先导区、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的引领区。(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对产业转型和金融创新方面,深圳业界对具体方向尚有争议。阿里巴巴旗下企业深圳一达通副总裁肖锋称,转型如果只是指产品升级高端或高附加值商品,可能只是“一厢情愿”。他认为尽管“中国制造”是以低端消费品为主,但更是必需品,对外暂不可替代,对内不可或缺。“30年血汗代价(土地、环境、人口红利)换来的是:完善的产业硬件配套、较好的劳动力质素、庞大的生产制造规模等优势。”肖锋说,当前节点,提升“中国服务”的转型应着眼于力保“中国制造”的生存发展,再推进“中国创造”的路径。
“制造业集聚了深圳的人气,支撑了深圳的服务业,包括房地产,如果生硬把这些产业剥离,但物流、金融等服务业的话语权又没有建立,深圳将来何以为继?”肖锋说,不能以产品低端为由,轻言放弃“中国制造”。“每个经济体都是由制造业驱动转向服务业驱动再转为创新型驱动的发展轨迹。”
深圳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国世平对金融创新较为乐观,“深圳的创投全国第一,私募股权全国第一,中国的现金流一半经过深圳流通。”国世平最担心的是深圳产业能否升级到位,他认为过去几年的“浪费型”建设占用了大量资源,影响了后续推动转型的力度。但参考美国硅谷,他认为深圳仍有条件以近年来的科技提升为基础,加以金融服务助力升级。
“在综合竞争力上,深圳不会倒下。”国世平说。
一个星期四天上班,三天休息。这么搞,一个月2500元也拿不到。
———富士康员工江枫
我身边所有的人,现在只做现金交易,因为谁也信不过谁,你利润再高,说得再天花乱坠,只要不是现金,免谈。所以工厂经常没事干。
———深圳手机电池生产商梁鹏
“制造业集聚了深圳的人气,支撑了深圳的服务业,包括房地产,如果生硬把这些产业剥离,但物流、金融等服务业的话语权又没有建立,深圳将来何以为继?”
———深圳一达通副总裁肖锋
■专家点评
瓶颈问题需长远规划
数据上看,8%的G D P增速尚值得欣慰。抛开G D P,对深圳未来五年在全国的竞争力仍有信心。但土地、人才等关键的瓶颈问题需有长远规划的解决方案。
加分:深圳在产业政策、城市更新和前海金改方面的努力值得认可。上半年新兴产业保持高增长,城市更新不断向前推进,前海金改方案获批。
减分:体制改革速度、法治环境构建、行政效率提升、透明度等方面,有放缓甚至滑坡的趋势。包括腐败等问题,令人担忧。长此以往,会腐蚀城市的战斗力。
瓶颈:土地和人才瓶颈。深圳可开发土地目前未有机参与到产业升级中。城市更新需要经信委、科创委和发改委的参与,规土委本身并未把产业作为重心。人才方面,在引进输入性人才的同时,快速建立内部培养机制,强化高等教育的质和量。
深圳政经评论员 金心异
统筹:南都记者杨涛 刘凡
采写:南都记者杨涛 邓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