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泛资产管理时代需防影子银行风险膨胀
* 泛资产管理业愿景美好,当前却主要在"变相放贷"
* 分业监管,混业经营,监管漏洞滋生失灵内控
* 混业趋势在资产管理业务中最明显
* 影子银行本非贬义,监管层"保护性限制"
* 监管改革建议:从严内控,资本拨备,机构分级
发稿 张胜男/谢衡/尹嫄婷
路透北京12月12日电---对于手里有闲钱的中国投资者来说,近几年最头疼的一门学问恐怕就是搞清楚基金、银行理财和信托计划等资产管理项目之间的差异.随着泛资产管理时代的渐行渐近,今后的选择只会越来越多,但初期花样繁多的产品背后也许仍只是殊途同归--变相放贷.
今年以来随着监管的放松,近40万亿人民币居民储蓄有望获得更丰富的投资途径.但在发展初期,垒规模赚快钱的逐利思路导致各家机构蜂拥杀入"变相放贷"市场.同质化严重,没有技术含量的通道类业务成为信托、证券,以及未来保险和基金资产管理业务迅速膨胀的法宝,并创造出信贷类银行理财产品、债权型信托计划,甚至信托收益权、项目投资类产品等等名目.
这些非银行表内业务的类银行操作,通常被舆论视为"影子银行",并被揭示存在逃避监管、扰乱宏观调控、表面买者自负实际银行兜底、银行隐性风险加大、存在期限失配流动性风险等隐患.
而事实上这些风险目前阶段皆不足为惧,真正最核心最要命的,是各类资产管理机构在从事"类放贷"业务时,并未按照银行表内贷款的严密流程和内控机制操作.
"他们不太像传统的银行文化--审慎规整.是一种交易的风格.产品受欢迎就行,对贷款的基本面重视不够,"某大型信托公司风险部负责人称,"应该继承(银行)表内合理的东西,不能把以前的经验教训都不作数,没有传承."
他认为,这是在用做交易的思维做很审慎的表内贷款业务,是"撇开风险闹革命".
该负责人所指的"他们"是指委托其做通道业务的商业银行.该公司做通道业务过手的贷款规模占到其全部信托资产规模的一半,这也反映了信托业6.3万亿受托资产规模的现状--有一半甚至更多是通道或类通道业务.
如果说现在的泛资产管理业可以细分为银行理财、信托、券商、基金、保险和期货六路人马的话,后三家只是开了闸,还没真正开始做.前三家的发家之路皆是做"类贷款".
银行理财业务起步于2006年,曾一度视结构化产品为发展重点,结果2007、2008年大量"零收益负收益"导致银行理财声誉受损.之后同信托一起,受益于四万亿刺激计划,以基建类融资业务为主快速发展,并在2010年信贷规模受控之后,更加一发不可收拾.
虽然2011年银信合作受到银监会规范,要求贷款类理财必须进表,但是这种变相放贷的操作形式却已"深入人心",今年信托规模超越保险成为第二大金融支柱,就得益于地方政府合作的建设类融资业务仍然如火如荼.
各家机构都看到了中国当前信贷资源结构性失衡的缺陷,深知利率管制下,筹资放贷一本万利.
而且现在券商资管入场,未来还将添上基金、保险和期货等"新贵"加盟,一时间跑马圈地冲规模甚嚣尘上,收益率至上,有些机构风控内控全成了走过场,甚至过场都不走了.
海通证券银行业分析师刘瑞亦称,风险管控变得越来越间接.如果像原来,银行的客户、银行的资产,只是中间走了一层信托的壳,还比较直接的.现在这家银行的客户,买的是那家的资产,中间还转了信托或者券商,就变成了三方,四方,甚至更多.关系更加复杂,掩盖了风险点.
"不担风险不担责任的钱谁不愿意赚呢?信托公司最喜欢给银行做通道,直接给你三张复印件,盖章,拿钱,完事.什么风控啊,审查啊,你多问一句,人家不给你做了,换别人家有的是."一位信托业内资深观察人士称.
鹏华基金机构投资部总经理冀洪涛则表示,通道业务是规模效应经济,未来一定会面临价格竞争,或许可以作为过渡性替代产品,但不能作为核心业务.但通过这些业务可以涉足以前不了解的业务,也可以积累客户和资源,变成未来的销售能力.只是这方面要注意度的问题.
**内控机制中藏魔鬼**
路透综合多方消息证实,中国监管层最担心的是金融机构"合起伙来"在监管真空地带"变相放贷".因为这其间的竞争会导致风险底线一低再低.
单纯的银行理财业务出问题好解决,因为一家银行内部就可消化;银信合作的问题也好解决,因为在银监会一家监管之下;如果银行、信托、证券、基金、保险都混在一起,这个问题恐怕就没人管了.
魔鬼藏在细节中.上述大型信托公司风险部负责人就坦言,有些机构,可能是信托公司,也可能是银行或其他,管理上来讲相对乱一点、差一点、随意一点.这部分有多大,真不知道.这属于管理内控问题.没人要求做披露,互相也不通气.
他并认为,现在最可怕的问题是,竞争机制下造成的刻意不透明,改头换面,贷款不叫贷款,叫信托收益权或叫TOT(Transfer-Operate-Transfer)投资,以及由不懂信贷流程和风控标准的人来做信贷业务.
"为什么一出表了,之前表内的优良传统就全都丢了呢?"他说,归根结底还是公司内控机制问题.
在揽存压力下,大银行也可能犯错误.中国银行(3988.HK: 行情)(601988.SS: 行情)今年就因存款成本太高,导致财务报表难看.该行第二季度业绩增长5.1%,创逾三年来最低速.中行自己的解释是,人民币进入降息周期、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以及外币资金利差收窄,影响净息差.
"人民币做得太差了,6-7%的成本去市场上拿存款,能有收益吗?"某大行资产管理部门人士道出了玄机.
目前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为3.00%,贷款为6.00%.按照央行的最新放宽利率波幅的规定,存款利率最高可上浮到1.1倍,贷款利率最低下浮到0.7倍.银行理财产品目前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在4%以上,信托计划的年化收益率则在10%附近.
截至2012年9月末,银行理财产品余额6.73万亿元人民币,比2011年末4.59万亿元增长近47%.在蓬勃发展之后,银行理财确实暴露了很多问题,值得庆幸的是在银监会的反复摸底检查之后,已经开始积极整改.
某大型银行高管就称,银行理财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有些银行的人把银行传统的风险控制体系都丢了,完全不按照既有的风控体系来做理财,所有的风控流程都成了走过场,甚至过场都不走了.这是最大的问题所在.
"从今年年初以来,我们行已经要求加强管理了,要求还是要基本按发放贷款的程序走.按表内的风控程序走.领导层意识到了理财产品有风险敞口."他表示.
毕马威此前的一个全球风险调查结果显示,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在纵向时间轴上呈现此消彼长态势,操作风险所要求的风险资本占资本总额的比例从5%增加到20%,甚至将来达到40%.只有引入新的操作风险管理工具,才能做到银行风险的全面管控.
招商银行(3968.HK: 行情)(600036.SS: 行情)零售部总经理刘建军则表示,银行出于声誉考虑,不会把不好的资产放在表外,经通道出表的资产本质上银行也会愿意承担责任.这和贷款不同,一笔贷款坏了,只是形成一笔坏账了.一个理财产品坏了,那可是关系到千家万户!
但由证券公司和信托公司做通道完成贷款出表的过程中,以及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和信托公司自主管理的信贷类投资产品,是否也借鉴了传统银行表内业务的流程和模式?新入行的券商、基金、保险等机构,一向习惯了交易和投资隔离的思路,如何能够理解信贷业务的前中后台思维?
一位接近监管层的官员就直言,现在这个状态不行.监管的标准可以松,但不能没有监管,现有的监管框架还不能放弃掉.大家都搞一样的东西,监管方面又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最后就乱了.
"现在很多机构拿项目,不问信用评级,直接问收益率.这种情况下,万一流动性状况变了,会比较危险."国泰君安某相关业务人士称.
他并称,银行资产证券化是趋势,目前看效果还没有到特别极致的状态.以后保险和券商会抢信托的通道抢得比较厉害.最后,风险就在这些机构的杠杆放出来以后,市场上突然一下便宜的钱很多了,那这就是宏观层面的风险了.
"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接盘人是用多高的杠杆去拿这个东西."他说.放杠杆借钱是做交易做投资的惯性思维,而不是银行传统思维的风险与资产匹配思维.
信托业蓬勃发展五六年之后,2011年人均年薪48万元、人均创利250万人民币,位列各金融子行业之首.这样的发展速度没法不让别的行业眼红.快速发展也凸显了各种问题,比如信息技术(IT)系统支持跟不上.
去年某央企下属信托子公司就出现过,用Excel表记录投资者购买和兑付信息,并因为打字敲错行,导致兑付资金全部错误,把钱收回重新算账,重新发钱的情况."还好是对集团职工发行的内部产品,不然麻烦可就大了.外面人谁给你退钱呀!"该公司前员工称.
管了一辈子风险的原建设银行首席风险官,现任中信银行(0998.HK: 行情)(601998.SS: 行情)行长的朱小黄在公开场合表示,"任何时候控制住全社会的财务杠杆、信贷杠杆和对收益的贪婪欲望是控制系统性风险,确保安全的可靠之举.一家银行,一家企业皆是如此."
**监管层"保护性限制"**
外界对影子银行质疑声愈见喧嚣,监管层却一直按兵不动,并试图弱化外界的担忧.一方面是因为在外界对影子银行仍雾里看花的时候,监管层握有一手数据,相信风险可控,一切都"尽在掌握";而另一方面,影子银行的发展鼓励了金融创新,拓宽企业、居民投融资渠道,分散银行业信贷积累的风险,这恐怕也正是管理层所乐见.
多位银行界相关人士就表示,实际上今年以来,银监会多次对银行理财做摸底调查,对目前的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基本做到了心里有数.而社会融资规模正成为中国监管层着力打造的金融宏观调控新指标,该指标应已将对经济影响越发重要的金融机构表外融资涵盖其中.
"监管层对理财产品的统计数据都是有的,也一直有规模监管,只是外界看不到.我认为银监会还是把握的很稳."上述大行资产管理部门人士说.
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就向路透确认,央行和银监会已经掌握了影子银行统计数据.漏报虽在所难免,但只是漏报一点并不会影响大局.至于层层转包的证券化风险,他表示,数据上不会重复统计,因为这是产品接力,而非同时叠加.
"我们算这个影子银行的规模,只算最后投入到实体经济里面去的钱,贷方是企业的钱.你中间怎么绕,我不管."来自中部某省会城市的央行工作人员称.
在十八大期间的新闻会上,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中国影子银行的问题和规模比全球金融危机中发达国家所暴露出来的影子银行小得多,且多数都处在监管之下.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则称,银监会将立足实际情况,加强对影子银行的杠杆率、并表风险等的监管.
东方证券发布的报告就认为,目前中国影子银行对基础资产的风险管理仍比较严格,监管仍将保持"保护性限制"的态度.
一个不能忽略的事实是,今年宏观经济之困难有目共睹,4月以来,不断有市场传言说监管层给四大行开会要求加大力度放贷,支持实体经济,但贷款规模却并未因此异动.而在央行没有下调基准利率的情况下,经济却在三季度以后逐步企稳,显示来自表外和直接融资的支持正在发挥作用.
按此思路,央行公布的社会融资规模数据中,除了人民币贷款和外币贷款之外,其余五项(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合计占比呈快速提高态势,2009、2010和2011年分别为22.62%、37.67%和33.76%.今年以来多个月份都达到了四成以上,10月为48.5%.人民币贷款的主导地位正在被分流.
银监会数据显示,2012年前三季度,中国社会融资规模11.73万亿元,银行理财产品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比例达18%.
"银行理财产品通过募集资金投资债券、股票以及各类项目等直接融资工具,成为连接居民储蓄资金和直接融资的桥梁,对改善我国社会融资结构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杜金富说.
杜金富就表示,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财富管理业务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是银行竞争力的重要构成因素.要从银行未来发展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高度规划并做好理财业务.
"不管怎么说,影子银行都是一种市场化的融资体系.对于脱生于市场的创新,目前的监管层可能也不愿意管得太死.而且从过往的情况看,对于金融创新,都是事后监管.真出了事了,再出台针对性的政策."一位接近监管层的资深人士说.
"(对于影子银行)要放开,但也要强化管理.允许创新但是有所限制.合理创造财产性收益,但是比例不能太大.如果在这些层面都有认知的话,我想说是利大于弊的."朱小黄说.
**影子银行定义之争**
到底什么才是影子银行?为何说泛资产管理业有被拖入影子银行的可能?是影子银行又怎么了?目前中国舆论,包括金融业内和监管层内部对影子银行的争议已经到了不得不追本溯源的地步.
"谁也不愿意被说成是影子银行,一旦进入这个框框,就意味着风险,意味着可能要被发文."上述资深信托观察人士表示.
全球金融稳定委员会(FBS)负责协调全球金融监管政策,对影子银行亦有监管之职.它将影子银行定义为:由部分(或完全)正规银行体系之外的实体及业务活动所构成的"信用中介".
FBS并在其报告的附注中解释,使用"影子银行"这一术语并非是想要贬低"信贷中介",而是因为其最常被采用,且已在G20的早期沟通中被使用.有部分机构及市场参与者对此采用"市场化融资"或"以市场为基础的信用中介"取而代之.
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中,表达了对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的担忧.他们以部门来界定影子银行,包括非正式部门金融(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民间借贷等)、私募股权(PE)和财富管理产品(WMP)等.
海通证券就此发布报告称,FBS和IMF两者划分的侧重不同,前者强调的是融资工具,后者以资金使用主体来进行界定.若以融资工具来统计影子银行规模,包含信托和委托贷款、银行承兑票据、债券等信用类金融工具和民间借贷和信托融资,则中国影子银行规模大致在28.8万亿人民币,占2012年GDP的55.4%,占存款余额的32.3%.
因不对外披露,估算影子银行规模确实非常困难.因为社会融资规模只公布增量,不公布存量;无法用其扣除本外币贷款的部分,加上民间借贷的估算规模来推算.而海通证券的方法,也因金融机构之间的层层转包,证券化加层问题,难免有重复计算之嫌.从这个角度讲,影子银行真的很神秘.
其实,与国际金融市场相比,中国的金融深化程度远未达到过度的地步.正如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的调侃,"想要咱们的金融系统像美国次贷那样,反过来影响实体经济,还没那个能力."
FBS发布的2012年全球影子银行监控报告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影子银行业务量已经达到66.6万亿美元,是全球同期GDP的111%.FBS在其报告中对监管者不能全面监控影子银行表示担心,并呼吁要尽快加强对国际大型金融机构证券借贷及回购协议数据收集;大型金融机构应公布更多借贷信息,定期公布抵押贷款情况.
三位消息人士日前对路透表示,中国银监会已经为银行理财业务正名,明确银行自主开发管理的"保本"和"非保本"理财产品都不属于影子银行范畴.因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监管很清楚,信息披露也在逐步完善;具体的规模和投向监管层都有掌握,只是外界看不到.而根据监管层的定义,影子银行的应该概念是:游离于监管之外,利用复杂杠杆结构,信息不透明的业务.
但其中一位消息人士也表示,这是银监会的观点,国务院层面会不会有别的想法现在还不好说,可能要等新的"一行三会"领导全部确定之后才知道.
入选新一届金融领域的中央委员有现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和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四人,看他们目前的最新表态,对影子银行,乃至资产管理的态度不太一样.郭树清说《我们需要一个强大的财富管理行业》,肖钢则发文阐述"资金池-资产池"理财产品是庞氏骗局,而尚福林在十八大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的所谓影子银行和西方国家的影子银行实质不同,中国的影子银行目前仍主要涉及一些传统金融业务,且绝大多数从法规层面上讲是有监管的.
"现在还看不清楚.监管层对影子银行的认识还存在分歧,要等最终人定了再看...但可以肯定的是,创新是大趋势,混业也是大趋势."新设立不久的安信基金某高管称.
**混业趋势下,呼吁监管改革**
华夏银行(600015.SS: 行情)是次爆出的员工违规代售中鼎理财产品一事,再次将金融机构内控失效和监管漏洞问题置于风口浪尖.
考虑到之前出现的中诚信托30万亿矿业信托偿付困局,工商银行作为代销机构也被迫参与危机救助,显示出不仅产品设计运作,资产管理业务的销售环节也可能埋着地雷.中国银行业协会周二发起成立理财业务专业委员会,旨在完善银行理财业务行业标准,优化理财营销服务流程.
中国银监会纪委书记杜金富就表示,部分机构仍存在不规范的理财产品运作方式;个别银行存在不当宣传、信息披露不充分、投诉处理不及时、内控管理不严等问题.
金融机构在争抢资产管理大饼的过程中,实际已经实现了混业操作.而监管层分业的现状就显得落伍,而且很可能非但没管住监管漏洞,还帮了倒忙.业内人士就推测,证监会为券商和基金松绑,保监会扩大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投向,更多的是出于股市不好,给他们寻找新的盈利点,避免行业大面积亏损.
中信证券资产管理部的投资经理说,券商资管的规模这么小,憋着劲儿做还不到1万亿,证监会短期内肯定不会管通道业务的.怎么也得做到2-3万亿再说.
但这种考虑显然忽略了非银行金融中介的大量涌入,特别是没有信用风险管理经验的中介大量涌入后,是给实体经济更多低成本融资机会了,还是可以让企业更容易从这些"二道贩子"手里骗贷了?
2008年底"四万亿"投资计划公布后,银行放贷忙,钱多了自然不值钱,当时出现过1.8%的贷款价格给央企的案例.这样低成本的又没有具体投向安排的钱,理所当然被"乱花"了.
而现在,因为金融机构间混业操作的逐步深入,这种风险可能通过一种更隐蔽的形式被扩散.
"上面还是分业监管呢,下面已经乱成一锅粥了."某城商行资金业务部总经理称.
上述信托业内资深观察人士亦称,"管住了银信合作,那我设立个证券公司或基金公司的子公司做,归证监会管行不行?管住了证券公司和基金,我设立个私募基金做行不行?私募可是归发改委管."
为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撰文建议,中国可以更多参考美国基于金融部门和金融功能的多元监管者模式.并且创造条件,针对金融创新在交叉领域不断涌现的现实,建立一个类似于美国金融监管体系中的金融服务监管委员会的综合性金融监管组织,将横跨不同市场的相关监管者(央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等)整合在一起,加强合作、共享信息并填补监管空白.
类似的呼声很多,甚至有学者希望建立直接向国务院汇报的,凌驾在"一行三会"之上的金融监管协调委员会,亦或者金融大部制改革.
但从学者的呼吁到愿景的成行恐怕有很长的过程.监管改革难,立法改革更难.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呼吁多年的基金法修改都难落实到纸面上,何况刚刚开始兴起的资产管理业.
在现有体制下,最见效的改进或许就是四个字--"整肃队伍".所有做类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不管是不是银行,都要在内控流程方面向银行传统表内信贷业务看齐,资本拨备方面也向表内看齐.
上述大型信托公司风险部负责人就称,如果金融机构做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也计入资本充足率里面,实现拨备充分,资本金充足,规范透明.那对于银行来说,在利率制度方面就实现了表内表外两种机制,提前实现利率市场化了.最终银行会负全责,这个本质没有变.
然而目前银行的法律规则并未要求将表外获得中间业务收入的代客理财业务提取风险拨备,2013年将要实施的新资本管理办法亦没有给此类业务留有余地.在资本和拨备约束方面,仍是一道未解难题.
光大银行(601818.SS: 行情)零售银行部总经理张旭阳则建议,对从事资产管理业务的金融机构进行分级管理.他表示,银监会可能会出台理财业务分类管理的标准.不同能力的商业银行有不同的授权和牌照准入.
这主要是对银行间同业风险传递速度加快的应对.因为银行这种隐性背书的现实存在,导致明明是表外的中间业务风险却要有表内资产来承担,这就可能出现银行因为表外风险被拖垮的案例.
美国金融危机迅速扩散的一个原因就是金融机构的存款稳定性不足,贷款不依赖存款,过度依赖同业.当金融市场动荡时,同业市场必定首当其冲.
出于对资产质量的担忧,以及资产管理业务中的这种不确定性风险的困扰(到底有多少产品可能有问题,银行会兜多大的底),股票二级市场投资者很难找出做多银行股的理由,导致银行股接连破净."全球最赚钱"的中国银行业在资本市场上的估值沦为全球最低.
某信托圈内资深人士就在微博上援引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内部会议上表示,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到底保不保?如果是保的话,有些是亏的,实际是拿银行的大账去补,如果不保的话,不是欺骗老百姓吗?
关于资产管理业务的争论中在监管层都无法达成共识,这注定将是个持久的话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