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国地铁建设热潮背后的投资风险
路透南昌12月18日(记者 许贵卿) - 在中国南方城市南昌,一座现代化车站矗立在一处空旷地界的红土地上,当地政府正在新建地铁线路。该市希望未来会搭乘地铁的市民眼下还不见踪影。
南昌市拥有300万人口,在中国算是相对较小的城市,再考虑到该市的财政能力,这里新建地铁网络的前景堪忧。南昌由此成为研究中国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风险的典型案例。
“未来,当需要维持经济增速时,就需要上马更大的投资项目,”野村证券经济学家张智威称。“这是不可持续的。”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降至13年来的低点,中央政府再次求助于屡试不爽的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这次投资对象是地铁、桥梁和其他基础设施。
为此,中央政府加快了已规划项目的投资审批,希望借此支撑经济增长,并较上次全球经济危机期间推出的四万亿人民币刺激计划来得更加慎重。四万亿投资引发了全国各地方政府的建设开支增加和沉重的债务负担。
在今年仅六个月时间里,中央政府就审批通过了23个城市的新建和扩建地铁项目申请。南昌是提出地铁建设申请的最小城市之一。
南昌市政府称,地铁网络将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并预计到2015年当地人口将增长15%,加入中国的“大城市”行列。
但是,批评者将其视为浪费行为,凸显了中国亟需增加消费、减少投资的必要性。
据南昌市规划,到2015年将投资274亿元人民币,建设总长逾51公里的两条地铁线路。该投资规模相当于当地2011年GDP的10%和当年财政收入的67%。
到2020年,后续规划建设的3条总长117公里的地铁项目还需要更多投资。
“这不是你今天想要明天就能得到的东西,”南昌轨道交通集团副总经理王朝华说道,“地铁将为南昌的大城市形象添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多数经济学家甚至中国中央政府都认为,中国需要脱离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经济学家指出,投资活动将为今年中国GDP贡献半壁江山,几乎与2011年49%的贡献率相差无几。发达经济体GDP的60-75%来自消费活动。
依赖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风险包括:制造浪费,如修建毫无用处的道路;坏账激增;国家财政吃紧以及国内消费受到抑制。
IMF研究人员11月估计,中国过度投资规模占到GDP的4%,相当于3,030亿美元。他们并指出,中国需要减少占GDP 10个百分点的投资,以保持经济稳定。
在南昌西部的乐华镇,一些当地居民也有类似看法,至少对南昌来说应该是这样。南昌市投资占了2011年GDP的74%。
最近,在一个行人稀少的工作日的午后时分,当地一名姓万的杂货商对新建地铁能够吸引足够客流从而让投资值当的看法持怀疑态度。
“这里人口很少,10年来都是这个样子,”她说道。“经济没法发展。”她不愿说出全名。
不看好中国大规模基础设施开支的批评人士指出,2008/09年金融危机后形成的10.7万亿元人民币的地方政府债务是存在潜在风险的明证。分析人士称,其中三分之一可能成为不良债务。
得益于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和当地的卖地收入,南昌市政府2011年实现预算盈余112亿元人民币。但是,分析人士称,这个数据具有误导性。
与很多其他城市一样,南昌市政府利用壳公司融资以支持预算外开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然而,评级公司惠誉指出,当经济增长停滞时,这些债务意味着债务违约将激增。惠誉对中国“AA-”的本币发行人违约评级的展望为负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