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钱包是扁下去还是鼓起来
开栏的话:按照中国的传统习惯,农历春节之后才是一年新的开始。蛇年伊始,万象更新。节庆的烟屑还未散尽,时令的脚步催人振奋。2012年中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GDP增速7.8%,首次"破八",CPI涨幅2.6%,成为三年来最低,取得了艰难的"稳增长"。新的一年,中国经济的走向也引发人们不尽的猜想和预测。2013年中国经济如何实现大多数经济学家所预计的"继续温和复苏",如何在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基础上,顺利实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六大任务,等等,这些话题在各界人士中,特别是民营企业家中更是敏感而重要。这些也必将成为今年两会的热门话题。从今天起,本报推出"新春新观察"专栏,探寻今年中国经济的走向和动力引擎,以飨读者。
近日地方祭出的政府工作报告,纷纷谈及扩内需,将怎么刺激老百姓消费纳入施政考虑。这一方面是响应中央决策,另一方面也确实是外贸形势低迷之下的现实选择。
然而,扩内需绝不是出几份纲领性文件就能破解的。老百姓口袋里的钞票,谁说了都不算,只有百姓自己说了算。能不能让百姓敢消费、可消费、去消费,这确实是对于施政的多方考验。
增收入是扩消费的基础
如何让老百姓的钱包更快地鼓起来?就成为今年浙江政协会议第一份提案的核心话题。
老百姓收入增速赶不上GDP增速是现实。这份提案引用数据说,2000年以来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分别从2000年的9279元、4254元增长到2010年的27359元和11303元,分别增长了1.95倍、1.66倍,年均实际增速分别达9.72%和7.86%。但同期浙江省GDP实际增速年均达12.33%,分别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速高出2.61、4.46个百分点。
同时,政府财政和企业利润的增速也远远高于百姓收入增速。这份提案提供数据,以2010年和2006年相比,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2.18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倍,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则分别增长1.5倍、1.54倍,三者增幅依次递减。
由于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尽合理,除了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得不到缓解之外,城市内部和农村内部的贫富差距也在以惊人的速度蔓延。以浙江为例,农村内部居民人均纯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即从2006年的6.74倍逐步上升到了2010年的7.28倍,而城镇内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则在2010年高达8.19倍。
消费之所以难以担重任,关键在于收入分配制度方面的弊病,这已经成为共识。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认为,下一步的增长模式首先取决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了,才会进行更多的消费,这是扩大消费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保障。
然而,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在搁浅"八年"之后才出台。根据国家发改委分管副主任徐宪平透露,方案出台过程中遇到了包括如何规范国企高管收入水平和国资红利上缴的比例和用途等多方面的阻力。分管工资政策的人社部有关官员也表示,人社部在向央企征求规范央企高管薪酬待遇政策的意见时,曾遭到了一些央企高管的强烈反对。
此外,方案的另一个阻力来自财税系统,"财税系统对于方案中几项减税的建议兴趣不高"。正如国家发改委有关官员所说,方案内容涉及各部委的"自留地",需要在各部门之间进行协调,而发改委并没有部际协调的能力。
有评论者指出,困难是显然的,但时至今日,需要高层对收入分配改革从政治的高度而非仅仅从经济和民生的角度来看待其重要性,决断拿出改革方案。因为官方和民间的各种调查研究都显示,中国的收入差距处于一种临界状态,任由此种状态发展下去,将可能直接带来社会的分裂和阶层的对立,仇官仇富的情绪泛滥。
莫让扩消费再变成扩投资
在广东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将"多渠道扩大消费需求"破天荒地排到了全力促进经济举措的最前面。不过,广东省人大常委、暨南大学经济学教授杨英表示,在省政府的工作报告中,并没有看到切实可行的对策和计划。
杨英说,从2008年中央提出4万亿刺激计划,到2012年各地开始出现地方版的"4万亿"规划,大规模的货币增发和单纯的投资刺激,在加剧通货膨胀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使老百姓的"钱袋子"缩水。
在广东省今年的政府报告中,提出将安排280项省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投资将达4000亿元。杨英说,各级政府几年前便提出如何扩大消费,但最后却都演变成了扩大投资。
"如何系统性地解决消费环境内在问题,及老百姓消费能力有限的问题,需要全盘地思考和计量,既需要提升百姓收入,也要改善消费环境,而不能一味依靠投资驱动。"杨英说,目前老百姓不仅面临工资缩水的现实,还有教育、医疗、住房等三座"大山"。此外,广东已经进入老龄社会,如何解决养老等问题,也迫在眉睫。
然而,在近日各地的政府会议上,投资的苗头似乎已经箭在弦上。
贵州省经济工作会议表示,201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确保增长30%以上,力争增长40%。2013年要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工程、社会事业、城镇建设等领域抓好一批重大项目,确保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万亿元以上。甘肃省经济工作会议表示,从2012年来看加大投资是推动甘肃省快速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举措,计划2013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0%以上。青海则将制定实施投资推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力争产业投资增长25%。
而近年来,吉林省投资拉动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70%左右。安徽省表示,将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电子信息和家电、汽车和装备制造、材料和新材料、能源和新能源、农产品加工业等若干个万亿元大产业以及纺织鞋服、食品医药等若干个5000亿元以上产业,加快培育新型显示、智能制造、公共安全等若干个千亿元以上"增长源"。
这场"大投资"之后,百姓的钱包是鼓起来,还是扁下去,还有待考验。
消费环境亟待改善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说,2013年要促进消费升级和优化消费环境。
杨英看来,广东的问题一方面是老百姓没钱花或不敢花钱,另一方面则就是消费环境存在问题。杨英说,目前从广东到全国的消费环境从高到中至低,都无法满足各个阶层的需求:高层人士觉得国内消费环境无法满足需求,转而到国外购买奢侈品;中产阶级面对通货膨胀和高房价,购买力也大打折扣;低收入群体则面临保障乏力的问题,更遑论扩大消费。
在增加的收入中,一般来说,中低收入水平的群体会适当扩大消费,而高收入水平的群体则会倾向于推延消费,或者进行投资。因此,提升中低收入水平的群体的收入,其推动消费需求的效果会更显著。
然而,现下受制于社会养老、医疗保障的不尽完善,居民现有收入和增加收入,势必要分割出一部分用于储蓄,以备治病、养老等不时之需。由于教育费用的增加,处于中年期的父母,还必须提早准备教育经费。
高房价更是成为中产阶级的最大消费障碍,一套房子常常裹挟了几代人、几个家庭,家庭消费全面萎缩。过高的首付款和沉重的月供支出,明显挤出了工薪阶层的消费需求。沦为房奴后,绝大多数购房者纷纷削减了其他商品和服务的消费,对这部分家庭的未来消费产生巨大的挤出效应。
高房价也大大削弱了刺激内需的政策效果。尽管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的政策。如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措施,但由于高房价使得不少居民紧缩腰包,要么还房贷,要么攒钱准备买房,无法顾及众多的优惠政策。
另外,高房价改变了人们的预期,增加了预防性储蓄需求,使多数人不敢消费、谨慎消费。
赵萍说,消费安全问题也是摆在扩内需面前的实际问题,只有保证商品和食品的质量安全,消费者才能放心消费。另外,还要有保证扩大内需可持续性的举措,比如通过法律法规来限制高污染、高耗能投资项目的准入,引导消费方式朝着适度消费、合理消费的方向发展等。
(记者:李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