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眼里的"中国增长"
时间:2014-3-24 14:42:02 | 信息来源:中国经济网 | 发布者:admin
根据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发布的《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研究报告2013》,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业的盈利性稳定在6.5%的高位,这种好的状况是整车消费市场和服务维修市场的迅猛发展带来的。而根据报告的进一步研究,汽车后市场,也就是维修市场的利润率更是高于整车市场。对于各大国际汽车零配件巨头,这块蛋糕必定是他们争夺的对象。
这意味着,中国本土汽车零配件企业将面临更大的竞争。目前,国内本土企业规模小、研发投入低,外资汽车零部件产量占比越来越高。发动机、汽油机涡轮增压器等核心零部件几乎全部被国际品牌垄断。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是中国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
对于备受关注的中国市场,外界总会给出两种观点不同、分歧明显的解读:一种是,中国经济仍具有发展潜力,将继续成为外资不得不看重的区域;另一种是,伴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提高、“国民待遇”的逐步消失等,“外资撤离中国”正愈发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基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两种观点都有不少支持者。抛开争议,至少从“总成绩单”上看,中国的外资使用情况非常不错——3月18日,商务部发布数据称,今年1月至2月,中国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2764家,同比下降5.18%;实际使用外资193.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190.57亿元),增长10.44%(未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数据)。
不止如此。如果站在汽车零配件市场的角度看,“撤离”一词搭不上任何的边。近日,《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了多位汽车油漆及零配件市场的企业高管。在与这些高管的交流和接触中,他们普遍给出的说法是“中国=巨大机会”、“扩大产能”、“关注中国改革”等。
同时,还可以预见的是,中国的金融市场将成为外资车企未来考虑的方向。一个信号是,据德国媒体日前报道,全球最大的商用车制造商、梅赛德斯-奔驰汽车母公司戴姆勒已首次在中国发售企业债券,为其在中国发展寻求融资渠道。“该债券发行后引起了市场的强劲需求,并成功为戴姆勒在中国资本市场取得了一席之地。”
不过,外资汽车企业及油漆和零配件品牌在中国大力发展的背后,本土相关企业或许该有所反思:如何在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继而真正“走出去”?
看高中国增长
每次与外资企业交流时,《国际金融报》记者总能发现他们首先谈的就是中国经济的宏观数据,并以此为基础,对市场进行不同层面的分析。
根据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的《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对中国经济2014年GDP增速的定位是“7.5%左右”。“不否认今年可能会有更复杂的因素。但之所以把经济增长率定在7.5%左右,考虑的还是保就业、惠民生,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李克强3月13日对此解读称。
但市场不乏看空者。3月18日,美银美林公布了3月基金经理调查结果:在日本、亚太区和全球新兴市场,有近47%的基金经理预计,未来一年中国经济将会走软。
对此,阿克苏诺贝尔负责高性能涂料业务管理委员会成员Conrad Keijzer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直接忽略了市场的“看空”声音。他直言,“从趋势看,中国对我们来说,仍存在巨大的市场机会。”
“一方面,中国有超过13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意味着,汽车涂料、消费品及罐装食品饮料的市场需求巨大,并将持续大幅增长。我个人关注到的数据是,中国在相关市场的总体消费力有望在未来10年内,达到现在的4倍。”Keijzer称,“另一方面,中国能看得到的另一大趋势是城镇化,随着人们在生活和消费方式上的改变,将会呈现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针对中国的城镇化,Keijzer进一步强调,在中国,目前工作和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口比例已从2000年的36%上升到了2013年的54%,“预计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进一步增加至68%”。在他看来,这将推动基础设施和建筑市场的装饰漆和高性能涂料的业务增长。
法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法雷奥中国区总裁Edouard de Pirey此前对《国际金融报》记者的解读是,“尽管外界,尤其是美国看衰中国的经济增长,但相对于低迷的欧洲市场,中国仍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更重要的是,从我们的观察看,2013年汽车产销增速继续高于GDP增速,这虽在我们预料之中,但仍让我们非常惊讶。”Pirey说。
汽车修补漆的提供商之一艾仕得涂料系统有限责任公司(下称“艾仕得”)全球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Charles Shaver持有类似看法。他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公司对中国市场前景“充满信心”,一个例子是,在宣布独立经营(私募股权巨头凯雷集团2013年初完成了对杜邦公司高性能涂料业务的收购,之后将新收购的业务改名为艾仕得,并独立运营)短短百天后,公司就把第一项重大投资投向了中国,“我们更注意到,近年来,中国四大行业——汽车行业、交通运输业、通用工业及特定的建筑业和装饰业显著增长,汽车涂料行业表现尤为突出”。
扩产成主流
世界第五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李尔公司的全球首席执行官Matt Simoncini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提醒,在看中国经济增速的同时,更不能忘了中国汽车市场已有的现实——目前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地区。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下称“中汽协”)年初发布的分析报告称,2013年,中国汽车工业再次取得良好成绩:全国汽车产销2211.68 万辆和2198.41 万辆,比上年分别增长14.8%和13.9%,比上年分别提高10.2和9.6个百分点,增速大幅提升,高于2013年初预计。
事实上,就长远的趋势看,中国汽车市场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并将带动汽车零配件及油漆等汽车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千人汽车拥有量为83辆,排名全球百位左右,而美国2010年的千人汽车拥有量已有812辆。
正是基于对中国经济增速看高及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基本判断,《国际金融报》记者在与多位汽车相关行业的总裁和CEO交流时发现,扩大产能及在中国设立区域总部正成为这些外资企业的首选目标之一。
Simoncini透露,过去3年,李尔在中国销售取得了平均每年24%的增长,是行业生产增长率的4倍。为此,李尔将亚太区的总部设在了上海的杨浦区。
Shaver确认,艾仕得在中国发展业务,就是为了“致力于与中国客户建立更加紧密的关系”。为此,该公司新近在上海嘉定区宣布成立了上海环保水性漆工厂。同时,在Shaver看来,随着中国汽车产业持续增长,该公司“在中国汽车涂料市场也将实现长期增长”。
美国纤维及聚合物制造商英威达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Jeff Gentry对中国进行了“双重定位”:既是“重要的战略市场”,也是“重要的生产基地”,且“将对中国市场持续投入”。
据悉,去年英威达将位于上海青浦的汽车气囊纤维生产厂进行了扩建,并正式投产。数据显示,该厂用于气囊生产的聚己二酰己二胺材料产能翻倍,从原先的1.2万吨/年提高至2.3万吨/年,这也让该工厂成为了亚洲首个气囊纤维年产量超过两万吨的工厂。
除了生产和销售,作为企业重要一环的研发,亦未被外资忽视。在Keijzer看来,之所以能在中国市场不断取得进步,一个原因是,阿克苏诺贝尔在上海松江设立了中国最大的研发与创新中心。“凭借这一优势,我们能为本地客户提供更具功能性的汽车涂料等产品及解决方案。”Keijzer说。
关注转型升级
在交流中,记者还发现,为了更好地在中国市场寻找机会,上述外资汽车零配件等企业还在积极关注国家的有关改革和转型的政策。比如,他们普遍关注到的是“中国对雾霾的治理”。
环保部部长周生贤3月5日在人民大会堂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说,针对PM2.5(细颗粒物)的问题,中国去年发布了“大气十条”,同时,环保部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22项配套政策,对污染严重的钢铁、水泥、玻璃等行业实行特别排放限制,并与相关省市签订了责任书等。
对此,在霍尼韦尔交通运输系统集团中国和印度区副总裁兼总经理David Paja的理解中,治理大气污染,不仅是钢铁、水泥等企业的责任,汽车企业同样要转变。
“这意味着,在治理PM2.5的背景下,汽车厂商要减少尾气的排放。但这也会带来机遇,比如,涡轮增压市场前景将被看好。”David对《国际金融报》表示。
技术层面看,一台发动机装上涡轮增压器后,其最大功率与未装增压器时相比,可增加40%甚至更高,即此举就能提高燃油经济性和降低尾气排放。“一旦得到市场认可,到2018年,中国市场涡轮增压销量可能将达到1000万台。这比公司之前的预估要高出200万台,比现在500万台的市场行情要高出一倍。”David称。
“随着中国对环境保护的日益关注,客户将更加注重节能与低碳。”Keijzer对记者透露,阿克苏诺贝尔试图将环保特优解决方案加以完善,以更好地满足本地客户的需要。
在上海参加慕尼黑电子展的纽交所上市公司TE Connectivity(下称“TE”)关注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机遇。作为连接领域的全球供应商之一,TE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其推出了“铝线压接”技术、定制化非接触式传感器、针对新能源汽车的解决方案等一系列产品,以适应目前的市场趋势。
“过去两年,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降低汽车行业对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其中包括要求新的汽车生产线必须使用环保水性涂料产品。”Shaver同样观察到,“这些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将对中国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正面的影响,也能为艾仕得提供进一步的增长机会。”
中企该咋办
值得注意的是,就最新的消息看,中国金融市场也成为部分外资车企觊觎的对象。3月14日,戴姆勒成为首家在中国发行企业债的外资汽车企业。报道称,债券偿还期为一年,且“此次发行活动得到了中国政府和中国银行的支持”。戴姆勒首席财务官Uebber对外解释,此举“符合国际惯例”。
事实上,一些外资车企旗下的金融公司早就瞄准了中国的车贷、租赁等金融市场。
不过,在外资车企及零配件企业等在中国寻找机会的同时,有观察人士认为,中国车企和零配件企业等,同样需要在市场展现自己的实力和声音。比如,有资料显示,在高新和核心技术方面,如汽车电子和发动机零部件等关键领域,外资控制的市场份额高达90%。
工信部部长苗圩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也不无担忧地表示,自主品牌车企“必须尽快培养能与跨国公司竞争的能力”。苗圩还表示,2025年产销达到5000万辆也不能说明中国是汽车强国。他希望,中国未来“要有一两家企业进入世界前几强、有一些技术能够引领全球汽车工业的发展”。
对此,中汽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认为,建设汽车强国最核心的就是中国品牌要做强。他总结称,应该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需求出发,来规划汽车产业的发展目标。同时,要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转变发展方式,发展好中国品牌,并用发展来解决汽车产品使用过程中带来的资源、能源、环境、交通等问题。
科技部部长万钢认为,中国汽车产业目前要解决几个问题,首先是市场保护的问题,“这需要过程,一方面,政府要做工作;另一方面,专家也要做工作;同时,发展汽车产业还需要依靠市场竞争的力量,避免出现地方保护和技术壁垒”。
也有人建议,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应该去国外投资,选择成长性比较好的企业进行合作,甚至可直接参股或买下有关的公司。这一点,已在市场中得到一定的实践。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日前就报道称,吉利已收购了英国一家比较有前途的电动汽车Emerald公司,据称,“此收购是吉利1.2亿英镑绿色汽车投入计划的一部分”。